建築。旅行。遊記-《漢寶德建築行》編後記
作者:黃健敏 17/06/2016
  旅行,對於建築人而言是成長歷程中的必修課。
 
  早在1720年,法國政府每年提供羅馬大獎(Prix De Rome)予兩位建築師,讓他們至羅馬長住三至五年,從事遊學,研究建築。里昂名建築師東尼迦尼爾(Tony Garnier,1869~1948)在羅馬期間完成《現代工業城市》(Modern Industrial City)一書,啟迪了柯比意的現代都市理念。
 
  1894年,美國學習法國的作為,由名建築師查理斯麥金(Charles K McKim,1847~1909)領銜,成立美國羅馬學院(American Academy in Rome),襄助獎學金供建築系學子們赴羅馬深造,讓他們在旅行之中增廣見聞,獲得歐洲文明的第一手學識。現代建築大師路易士康(Louis I Kahn,1901 ~1974)是1951年的羅馬獎得主,羅馬經驗是康的人生一大轉捩,使得他從法國學院派的桎梏中解放,從義大利、希臘、與埃及的古建築擷取養分,成就了他個人的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了七○年代全球的建築潮流。1956年的羅馬獎得主羅伯范裘利(Robert Venturi,1925~ ),在歐洲遊學兩年,透過對歷史建築的省思,1966年完成《建築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這本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書之一,改變了建築的方向,開啟了後現代建築的新天地。
 
  1911年,瑞士青年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滿懷好奇,至希臘、土耳其旅行了四個月,他將異國的體驗撰文發表,1966年結集出版《東方遊記》(The Voyage to the East)。書中記述的典雅帕特農神殿(Parthenon),對於柯比意日後的建築思想有極大的影響,被視為現代建築經典理論書的《邁向新建築》(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柯比意所揭櫫的「新建築五論」就是早年旅行的心得。
 
  1964年,日本青年安藤忠雄,赴歐洲旅行七個月,用雙腳親臨各地,用雙眼親睹作品,實踐「活出自己的人生」目標,完成建築的自學壯舉,為他的建築生涯奠定厚實的基石,成為國際級的建築師。
  
  從二十世紀初瑞士的柯比意,到二十世紀中期日本的安藤忠雄,旅行,不僅改變了他們個人的建築生涯,也改變了全球的建築時尚。旅行之於建築的意義不言而喻。漢寶德的旅行遊記寫的有內涵,對建築人乃至大眾莫不具有深遠之影響暨意義。
 
  1967年,漢寶德自美國回台灣接掌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在歸國之前特別規劃了歐洲建築行,走訪西方歷史與文明重要的城市,從倫敦作為起點,在法國、德國、瑞士、義大利自助尋勝探蹟,至土耳其伊士坦堡終結。長達一個月的旅行成果,既為日後東海建築課程蒐集了豐碩的教材,也陸續撰文發表。1978年遊記結集以《域外抒情—一個建築人的歐洲遊記》刊行,該書共收錄了十八篇文章,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在旅遊中對各國人民生活習俗的比較觀察,二為對城市建築與藝術,帶有故事意味的報導。」自序如是說。當年的文字沒有照片配合,難免有所遺憾。2003年,筆者向漢先生建議,以建築與城鎮為主題,甄選《域外抒情》中四篇文章,加上未曾印行過的五篇文章,由筆者編輯配圖,於2004年出版《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該書在半年之內就有八刷的記錄,由此可知漢先生遊記書受歡迎之程度。繼該書之後,我又編亞洲建築的遊記,於2006年以《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問世,惟該書不知是否受「重歐輕亞」的影響,或是另有其他因素,銷路遠遜於預期。
 
  2011年,暑假我正要出國旅行前夕,漢先生的秘書彭小姐來電,希望我能為漢先生的新書配些圖片,很高興漢先生又有新書出版,很榮幸能有機會為新書效力。但是看過目錄,感到內容不夠明確,我建議重新規劃,應該以漢先生一貫為人行文的理性風格構思,理當要有鮮明的主題,應該悉以遊記為主。爾後因為某些因素,此一構思未能實現。雖然計畫遭到挫折,但是不輕易放棄,想到2001年之際,首度與漢先生合作,我為他的文章配圖,由藝術家出社所印行《為建築看相》,那是一次頗為成功的模式。於是詢問主編王庭玫的意向,彼此相商後,敲定以2006年以來所發表的遊記為主,編輯為美國篇與亞洲篇,完成了《漢寶德建築行》一書。
 
  美國篇中的「耶魯大學的兩棟建築」,係1964年發表於建築雙月刊第12期與第13期的建築評介。建築與藝術館完成時,人們莫不對七層樓高的建築物有多達三十個不同高低的平面驚奇。與當代南加州歪斜建築所造成的驚奇相較,兩者皆用心於「形式尋求」,足以表徵不同時代建築文化的差異性,所以特將之收錄,供讀者們進一步瞭解建築文化的遞演。「史丹佛校園的故事」一文較長,十足是漢先生早年遊記娓娓述道的特色,近年來受限於版面與閱讀習慣,文章的長度縮減,從這篇文章讀者們更能比較與賞閱遊記的建築性。「黑衣教士的加州」發表於1977年,是本書中惟一從《域外抒情》選錄的文章,因為美國篇中包括多篇加州當代前衛建築,針對那些具有破壞美學的建築,特別輯入悠關史蹟的宣教堂文章,讓讀者們進一步瞭解加州建築文化的另一層面。所有配圖除了特別註明者,亞洲篇的照片是漢先生親自所拍,美國篇的照片則由我攝影配文。
 
  「我寫遊記的方式不同,乃因我旅行的方式就不同。」漢先生於《域外抒情》的自序寫道,「我旅行就抱著一種尋求故事的心情。不是為虛構的故事找背景,不是尋求一些異域的浪漫事蹟,而是自各地的風光中,找各地人民生活與奮鬥的故事。懷著這種心情,建築、藝術、城市都是這故事的實證。」時隔多年,這依然可以是《漢寶德建築行》的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