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文字招牌?
二十多年前,我和兩位朋友去爬象山,到達頂峰後,整個盆地一覽無遺。當時,台北還沒有101大樓、捷運或任何顯著的建築,整個都市看起來灰濛濛,了無生氣。
台灣朋友歎道:“台北是個沒有特色(character)的城市。”
來自南美的朋友卻笑著說:“不,台北滿街都是字(character)!”
我們真的須要這麼多招牌嗎?
不可否認的,店招確實是吸引顧客最佳的工具。然而只靠它來競爭,不可避免就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彼此競相嘶吼,造就了視覺混亂的惡果。尤其是在夜裏,招牌的光不僅掩蓋建築的特色,也使得都市紋理消失在喧囂的色彩之中。
不幸的是,它還威脅了燈光專業。
在設計外觀照明時,燈光設計師不得採用更亮的燈具,只不願被週遭超亮的店招搶走風頭。完工後,又得趕著拍照,深怕業主或是將來的店家添加招牌,毀了精心之作。
對於這惡名昭彰的店招,我們恨不得以嚴格的燈光規範和法規,將它們全部打趴。
然而,竟然在許多外國旅客的眼中,五光十色的店招,配合熱鬧的夜市,才是台灣特有的文化象徵。
是否,我們是個以文字為圖騰的族群,長期依賴用它來“注釋”周圍環境。從廟宇的樑柱、到新開的珍珠奶茶的店招,全是供文字繁衍的溫床。招牌上呈現的不只是個名稱,代表了創業者的期望,更傳遞與文字共生的特殊文化。
例如,爸媽家旁那條巷子正確的地址,自己永遠記不住。然而,巷口那些曾是麵包店、錄影帶出租、到現在的藥妝、龜苓膏的招牌印象,在我腦海之中層層疊加,清晰可見。利用招牌來代表目的地或指示方位的撇步,已經深植在你我的日常之中。
真的沒有方法,可在都市美學和傳統文化之間,取得平衡?
最近到日本高松市旅行,發現招牌與城市景觀,是有和平共處的可能性。靠近港口的超商7-11,把招牌藏在騎樓下或店內,低調而安靜。然而在市中心的商店街店招,則可以較顯眼及附掛在建築立面上。
原來,只要有分區規劃及恰當的管制,是有可能駕馭招牌。在需要視覺安靜的區域保持低調;在刺激消費的地方,則容許鮮豔活潑。
類似的概念,在台北新開發的計畫中已逐漸成形。然而,隨著城市更新、導航APP和簡約設計的影響,那些過大、過於閃亮的招牌,可能最終會黯然步下舞台。
或許到那時,我們這些燈光設計師,反而會懷念起這些誇張的敵人,並以文化保存之名,請求對它們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