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戰爭衝突不斷的時代,從世界遺產中學習信仰與包容?——印尼爪哇島:婆羅浮屠、普蘭巴南神廟
作者:HUIFANG 23/06/2025

近日最大的國際新聞,莫過於以色列和伊朗的軍事衝突。這兩個國家在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國家利益的追求上,都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再加上各種複雜的歷史糾葛,導致中東地區成為世界上充滿最多仇恨與撕裂的地方之一。然而,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時代裡,我們更需要學會包容。但要怎麼學?或許印尼爪哇島中部的兩座世界遺產——婆羅浮屠與普蘭巴南神廟,可以帶給人們一些啟發。

上個月,我為自己安排了一趟印尼探索世界遺產之旅。印尼是所有東南亞國家當中,擁有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的國家,目前共有10項世界遺產,橫跨文化、自然與混合類型。而在這當中,位於爪哇島中部、古城日惹附近的兩座遺產——婆羅浮屠與普蘭巴南神廟,絕對是歷史愛好者必訪的宗教藝術殿堂!

 

婆羅浮屠:佛教世界的立體經書

婆羅浮屠(Borobudur)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跡,自西元9世紀起,已經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從空中俯瞰,整座建築呈現出曼陀羅圖案的圓形設計,象徵著佛教的宇宙觀。九層塔象徵修行之路,從欲界、色界走向無色界。你可以一邊層層繞著走,一邊欣賞石牆上的浮雕,彷彿閱讀一本立體的佛教經書繪本。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浮雕,是描繪造善業和造惡業的人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未來。例如:為老人撐傘會獲得尊敬,愛八卦別人則可能遭到忽視等等。另外,佛塔上的石獅子也很有趣,由於當時的爪哇工藝師沒見過真正的獅子,所以竟然將附近猴子的臉雕刻在了石獅子頭上!

 

普蘭巴南:石塊樂高拼出的印度神廟

距離婆羅浮屠約一小時車程的普蘭巴南神廟(Prambanan Temple),則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神廟群,以尖塔狀結構壯觀地矗立在平原上。這裡最主要的三座神廟分別供奉印度教三大神——創造之神梵天、守護之神毗濕奴,以及破壞與再生之神濕婆。特別的是,當年普蘭巴南神廟被荷蘭殖民者發現時,其實早已因爲自然災害與多年遺棄,而剩下滿地的石塊。幸好當初的建築師是以「樂高」的概念來設計每個石塊間的卡榫,所以後來的修復工程才能順利「拼」回去。

另外,每週有兩個晚上,神廟的廣場會上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戲劇,舞台背景就是點燈後閃耀的神廟,讓人彷彿走進精彩的神話之中。

 

共同特點1:對火山自然力量的臣服

婆羅浮屠與普蘭巴南雖然分別屬於不同宗教,但卻有許多共通點。第一個就是建材:這兩座建築都是使用中爪哇火山噴發後的黑色安山岩來建造。這種石材堅固耐久,能夠讓千年古蹟屹立至今。而附近的默拉皮活火山,在古代日惹也被視為神聖的象徵。

然而,也正是火山造成了它們被遺忘的歷史。一千多年前默拉皮火山爆發,導致當地居民與信仰者不得不臣服於大自然的力量,離開他們費心數年建造的宗教聖殿,將政治與生活中心轉移到其他地方。而這兩個逐漸被火山灰與森林吞沒的寺廟,一直到19世紀才又被歐洲殖民者重新發現,並開啟漫長的現代修復與保護之路。

 

共同特點2:跨宗教的文化包容

另一個共同點,是這兩個遺產所展現的宗教包容精神。今天的印尼是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爪哇島大多數的居民也都信奉伊斯蘭教。然而,當地導遊在介紹婆羅浮屠與普蘭巴南神廟時,卻總是充滿尊重與驕傲地談論佛教與印度教的文化與歷史意涵。

當地社群並沒有因宗教不同,而忽視或破壞這些文化遺產,反而視它們為爪哇歷史重要的一部分,甚至願意投入修復、保護與導覽的工作。即使時代變遷,現在的婆羅浮屠與普蘭巴南神廟,也仍會開放給佛教徒與印度教徒們前來參拜與舉行儀式。這樣不僅能夠讓維持宗教多樣性,使多元的信仰文化持續在爪哇島上活著,也展現了不同宗教文化和平共存的實際案例。

當地導遊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所有宗教的出發點都是相同的,宗教不應該是發動戰爭的原因」。

當我們在面對價值觀、宗教、文化與自己相異的人時,比起指出雙方的不同之處,或許能先想想彼此有哪些被忽略的共通點?又或許可以再把眼光放遠,思考我們現在的選擇,在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後,是會破壞掉祖先們努力建立的遺產?還是會將珍貴的智慧與文明保存下來?就像千年前爪哇島上的居民,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用火山石建立了美麗壯觀的婆羅浮屠與普蘭巴南神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