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論述系列5:成為賽伯格 Becoming Cyborg
作者:謝慧青 13/10/2023

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高科技也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生活形態與社會結構上的改變;而原本人類的身體,也隨著對科技產品的依賴以及醫療技術進步,改變了原本身體的自然狀況,逐漸與機械或資訊結合,轉變為cyborg。

Cyborg一詞,是cybernetic organism兩字的前三個字母所拼接在一起的詞。cyborg原始的設計構想是一種「自我調節的人機系統」(self-regulating man-machine system),希望透過輔助機械,來增強人類在惡劣環境下(如外太空)的生存能力,最早是於1960年由兩位美國科學家所提出。之後,cyborg技術持續被研發作為修復身體功能或調節現有功能,或加強身體使之更強壯、更好、更快的系統。

 

科技時代中的 Cyborg身體

唐娜‧哈洛薇(Donna Haraway)在1985年所發表的的〈Cyborg宣言〉(A Cyborg Manifesto)一文中,她宣稱,「cyborg是一個控制機體(cybernetic organism),一個機器與有機體的混合物(a hybrid of machine and organism)」,哈洛薇預見了在科學上人機合體的技術,也就是cyborg的出現,打破三種疆界:人類與動物,人類-動物(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界線。哈洛薇並認為我們都是cyborg,她自己也寧可成為cyborg。,在宣言的最後,她說,「我寧願作一個cyborg而不作女神。」

而在現今科學快速的發展下,cyborg不僅是個比喻與想像,也是越來越普遍出現在我們生活四周的事實。在〈Cyborg宣言〉宣言完成後的二十多年後,將人類或動物身體與機器結合的各種科幻的cyborg想像,不僅出現在許多科幻小說或電影中,是人類對未來的想像;同時,更是一個已經廣泛存在的現實,在醫療技術上使用,身體器官成為可以替代的零件;除了機械可以取代人身體的器官,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以在動物(如:牛)的身上複製人類的器官(如:肝),再行移植回原主人的身上替代病變的器官。而複製生命的技術在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國家的科學家已經擁有這項技術。

而本展的英文標題Becoming Cyborg,也挪用了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提出「生成」(Becoming)的概念,消解了生物與機械的不變定義,Cyborg是在流變與生成之中的狀態,隨著時間與環境,不變改變,並非一個靜止的狀態;德勒茲強調的是「生成」,而非「存在」。同時,「生成」的概念也顛覆了西方哲學伯拉圖式的二元對立;在成為賽伯格的過程之中,消解了人/機械,有機/無機之間的對立狀態;成為賽伯格並非抵抗成為人類或是成為機械,而是在成為賽伯格的過程中,解除兩者之間的差異;賽伯格狀態也並非僅有一種,我們正在成為無限個不同狀態的賽伯格。

「成為賽伯格-Becoming Cyborg」,邀請國內外共六位藝術家,包括: 山口典子(Noriko Yamaguchi)、施懿珊、黃世傑、黃贊倫、陳文祺、葉廷皓,作品以新媒體藝術為主,呈現方式包括:感應機械裝置、錄像藝術、數位輸出、網路藝術等等,也希望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反映這個正在轉變中的時代現象。

 

機器與自然身體的混種

施懿珊的網路藝術作品《空中自體動力宣言》,編寫著人類、動物,與器械間共同演化的歷史文件,這是一份參雜真實與偽造的網路文件。藝術家將歷史上所收集到的神話、傳說、圖片與文獻,與真實的科學現象、醫學照片與史實,交互編寫,讓讀者難以分辨真假。網路上所討論的主篇章包括:空中自體動力宣言、機械錯誤、超人平台、電氣痙攣、異端視覺等等。在施懿珊的黑色幽默背後,作品也反映出人類企圖改造人類其實已經有很久的歷史,跨越人類、動物與機械的賽伯格,在神話中是半人半獸的傳說,在民間故事中是不見容於社會的異端邪物,在文學中是作家們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原來人類、動物與器械間的混種與共同演化,在很久很久以前即已展開。

手機與現代人類生活緊密結合,山口典子的《手機女孩》,反映出現代人越來越依賴手機的生活形態,甚至是不能離開手機或通訊器材的強迫性徵兆。山口典子以上百個手機按鍵所製作連身服裝,穿載在自己以及表演者身上,就像是製造出了第二層皮膚,創造出類似機器人的外型,冰冷而疏離。在現今通訊網絡的世界中,人際關係似乎也需要透過通訊技術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越來越少。在《手機女孩》中,手機的按鍵需要手的直接觸碰,似乎也暗示著希望能被觸摸以及身體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渴望。

《手機女孩》作品型式包括了自拍攝影、表演記錄,以及現場裝置,作品創作年代跨越十年。最早的系列作品創作於山口典子19歲時,在手機工廠打工後有感而作;十年之後,女孩長成為女人,山口的手機女孩蛻變為資訊之母:一身銀色的外袍,一手掌控著纏繞交疊的光纖線路,串連到環繞在她身邊的手機女孩們。

黃贊倫的《廢棄物》(PW01,The Waste),是支解散落的機器人身體零件,頭部、雙手、上半身體軀幹、電路板、機械零件等等,陳列在透明壓克力箱中,就像是在一個透明棺木中,供人憑弔。外露的線路更增添了人類/機器人的身體可替換以及可廢棄的狀態。作品展示於數位藝術方舟入口處,觀眾經過時觸動感應器,PW01的眼睛即開始眨眼開合,肩膀關節轉動,手指張開伸展;這是一個還可以活動的廢棄機器人。《廢棄物》暗喻著未來世界中人類身體成為可被機器零件替代的狀態,機械被塑造為人形,人類身體逐漸為機械零件取代。黃贊倫的《小朋友》,外形是一個機械人的小孩,正在展場中畫著圖,他有著如同小木偶皮諾丘的夢想,想變成真人嗎?人類被機械取代後,何者是活生生的人類、何者是機械人呢?被機械取代的人類身體可以被認為是活著的人類嗎?而有著人工智能機器人又該如何被人類對待呢?這是藝術家對未來世界的思考與疑問。

 

身體的資訊化

在未來世界中,人的意識可以脫離身體獨立存在嗎?意識、記憶可以「上載」(uploading)到機器中嗎?黃世傑的作品《EP-2》,是在一系列的作品中,將身體的一部份,也是被認為靈魂之窗的「眼睛」,經由虛擬的科學步驟,將人類的眼睛抽離至機器,以及容器中,最後再將之還原的過程,作品包括一系列的現場裝置、數位攝影,以及一支接約七分鐘的短片。

《EP-2》的整個過程,充滿超現實的趣味;雖然影片中的儀器本身,是頗為簡單的裝置,如:塑膠管、電線、燈泡等等,但其所探討的,卻是非常高科技的議題。藝術家藉由將眼睛抽離出原本身體的過程,探討身體的器官,以及象徵著靈魂之窗的「眼睛」,由人類身體離開後的狀態。在《EP-2》中,眼睛脫離身體後,是具有主體性,是有意識地,有能力可以操縱四周的機械。而進入機器中的眼睛,其實也不再保有原本的實體,成為一種資訊化的,與機器相互結合的存在。

黃世傑作品《EP-2》中眼睛的萃取,與後人類主義中所探討「上載」的概念極為接近。部分後人類理論者主張意識、記憶可以「上載」到電腦中,如此即使肉身消滅,意識也可以在電腦中永垂不朽。漢斯 莫拉維克(Hans Moravec)在《心靈兒童》一書中,提到如何可以解決人類壽命侷限的方式,是將人的意識「上載」到一個沒有器官身體限制的人造軀體中。他建議可以利用腦外科機器,對大腦進行層層掃瞄,同時利用機器將大腦組織中所有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過程進行模擬,然後把此電腦程式複製到機器人的腦中。 在漢斯 莫拉維克的假設下,人的存在本質成為一種資訊樣式,能夠在資訊網路之間自由流動。黃世傑以超現實般、具有幽默感的表現手法,呈現了呈現逐漸轉變中、與機器更加融合的後人類狀態;《EP-2》以眼睛的抽取,象徵人類意識的「上載」,器官、意識、靈魂可能在未來被抽離身體,生物的身體與機械以及資訊樣式,已經逐漸對等,可以相互轉換。

葉廷皓的《I Wanna Be Your Psy-Borg》,是在牆上的白色的人型浮雕上,利用雙投影製造出視覺幻象;白色格線與小點構成了一個資訊身體,人形變換、飛升,似乎要穿破牆面而出。瞬間又幻化為無數個資訊光點,消逝融合在資訊之海中。意識 / 資訊、真實 / 虛擬之間的界線越加模糊,物質的物體可以資訊的形式(information pattern)進行轉譯。

陳文祺的《非思2》,是為身體被機械化的象徵寓言。在《非思1》中,在10分鐘的影片中有64張臉的變化與600種臉的改變,,當觀眾越注意變化如何發生,變化的瞬間卻越發難以掌握。轉瞬之間,面容改變,讓人難以捕捉。面容是我們辨認自己與他人的一個重要元素,當面容不知不覺改變,個人的身份認同也隨之變動。資訊化的人類面容,不斷地流動、變換著,亦如越發資訊化的人類身體與身份認同,在虛擬的空間中的可變動性與流動性也越發增加。到了《非思2》,陳文祺將男女的身體作為機械化的時鐘,每15秒扭動身軀作為時間的指針移動位置,時間具象化成為表演的主體,象徵著被制式化著成為機械的心理狀態。當身體成為賽伯格的未來,心理是否也被機械化了呢?

Cyborg跨越疆界,是在人類與動物,人類-動物(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疆界消弭之後所出現的新的主體。身體是文化的創造產物,cyborg身體為當代社會中科技文化介入身體後的象徵。Cyborg身體具有混雜與變動身份的象徵意義,是跨越疆界的融合,是具有流動性的存在。在此科技時代中,人們已經漸漸越來越依賴機械,機械已經與身體漸漸融合,每個人都正在轉變為cyborg。

 

註:「成為賽柏格Becoming Cyborg」為2011年入選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於2011年10月22至2012年2月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展出。筆者為本展策展人。

 

 


黃贊倫《廢棄物》,放置於展場入口,暗喻未來人類身體可能成為可替代的機械零件


陳文祺《非思 2》


葉廷皓《I Wanna Be Your Psy-Borg》,將身體解析為數為點陣


 山口典子《手機女孩No8》


山口典子《手機女孩》 法國表演記錄


陳文祺《非思 2》,呈現被禁錮的身體,以及機械化的行動


黃贊倫《PD030(小木馬)》,在木馬上搖晃的卻是小朋友的視訊影像


黃世傑《EP-2》


黃贊倫《小朋友》,呈現人與機械曖昧難辨的界線


黃世傑《EP-2》


施懿珊《空中自體動力宣言》網路藝術作品將在展覽期間隨時更新


施懿珊《空中自體動力宣言》網路中插圖


施懿珊《空中自體動力宣言》輸出作品與電子書


山口典子《手機女孩》現場展示包括平面輸出、現場裝置以及錄像


山口典子《手機女孩》反映出現代人越來越依賴手機的生活形態


黃贊倫《廢棄物》


山口典子《手機女孩》法國巴黎街頭表演紀錄


黃世傑《EP-2》現場裝置包括錄像、機械裝置


黃世傑《EP-2》現場裝置包括錄像、機械裝置


黃世傑《EP-2》以眼睛的抽取,象徵人類意識的「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