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獄遺址吃喝玩樂有沒有搞錯什麼?——原臺北刑務所官舍
作者:HUIFANG 18/04/2023
你曾經歷過在向他人訴說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時,對方毫不在意地笑起來嗎?當時你的心情是受傷、憤怒,還是感到被冒犯呢?同樣地,如果一段嚴肅的殖民歷史被隨意、片面且脫離脈絡的呈現出來,認真看待這段歷史的觀眾又如何能不感到受傷、憤怒與被冒犯呢?
 
臺灣保存與修復了非常多日治時期的建築,那些建築都是見證殖民歷史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中「刑務所」是我最近很感興趣的一個文化遺產類型,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全臺灣具有文化資產身份的「刑務所」至少有12個,包括: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臺中刑務所典獄官舍、臺中刑務所浴場、原臺南刑務所木造建築群,以及九月才剛開放的原臺北刑務所官舍等等。
 
這些「刑務所」通常有著美麗的木造外觀,偶爾還會舉辦市集或活動,吸引許多人前來逛街、拍照和打卡。但是在這樣充滿活力的文青場合中,卻有許多人不清楚「刑務所」指的就是日治時期的監獄,或是意識到他們自己竟然在嚴肅的監獄相關遺址裡吃喝玩樂。
 
 
前陣子,我參觀了位於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原臺北刑務所官舍,這裡是過去臺北刑務所獄政人員住的地方。臺北刑務所曾是全臺灣規模最大的現代監獄,用來關押、囚禁,以及處決反抗者,許多對抗日本統治的臺灣前輩也都在這裡被關押過,像是「治警事件」的林幼春、蔣渭水、賴和等人,而「苗栗事件」的羅福星更是在這裡被處決的,是個承載了許多負面殖民歷史的建築群。臺北刑務所在戰後也持續作為臺北監獄使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一直到1960年代監獄搬遷後,附近才慢慢形成外來移民居住的華光社區。
 
 
然而,為了將修復後的官舍空間招商給民間營運,臺北市政府與相關單位又賦予了它另外一個名字「榕錦時光生活圈」。現在,整個園區被各式各樣昂貴的餐廳、咖啡廳、點心店佔滿,甚至還有租借和服的店,讓人們非常違和地穿著和服在刑務所官舍前面散步拍照。少數能讓觀眾認識歷史的地方只有遊客中心的展間,以及貼在建築四周,用一般民眾難以理解與進入脈絡的文字所寫成的展板。
 
 
最讓我感到不合適的,是遊客中心的展間裡,大版面介紹了刑務所的建築設計師山下啟次郎,以及日治時期監獄制度推行者的典獄長志豆機源太郎。當然,這些也都是臺灣現代獄政歷史的一部分,但是那些從日治時期到白色恐怖在這裡遭到關押、刑求和處決的人物故事,竟然除了短片裡提到羅福星和賴和大約五秒以外,完全沒有呈現在任何一個地方,就連後來華光社區被迫搬遷的抗爭過程也都草草帶過,儼然是個統治者角度斷章取義的歷史陳述。
 
經過這次的參觀,我覺得原臺北刑務所官舍其實點出了兩個目前臺灣處理殖民時期建築很容易遇到的問題,第一:傾向透過招商、市集等與原本歷史脈絡無關的方式來吸引人潮;第二:展示內容幾乎不存在任何批判日本殖民時期的觀點
 
難道除了引進日式餐廳、市集和文青活動,並塑造成偽日本觀光地之外,就沒有其他吸引人潮的方式嗎?絕對有的,例如:可以設計掃描QR code就能聆聽的導覽故事線,或是透過不同人物的角度(包括:獄政人員、受刑人、家屬、附近居民等),讓觀眾在參觀展示時,搭配手機或紙本道具,自行探索與拼湊出監獄的歷史,既能體驗遊戲感,又能加深對歷史的印象。
 
另外,展示的文案也不僅僅是將文獻資料的內容複製貼上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經過策展單位轉化成為一般大眾都可以理解、吸收與反思的知識內容,並且要特別注意殖民歷史的詮釋方式是否過於片面,或者有美化殖民者之嫌。雖然日治時期確實使臺灣邁向現代化,但是唯有同時真實呈現與批判當時殖民者對臺灣人的不公義,這些殖民文化遺產的修復與保存才稱得上有意義。
 
 
 
 
參考資料:
蕭文杰(2022年9月20日)。〈「榕錦園區」成文化災難?偽京都風情與遭抹滅的殖民反抗地景〉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472/66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