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生活的藝術設計,跨世代的形式美學
作者:劉蘭辰 09/05/2022
 
讓藝術貼近日常,喚醒純粹美感體驗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覽涵蓋北師美術館三層空間,展出繪畫、現成物與裝置作品,聚焦橫跨二十世紀30、60、90年代的台灣藝術家:顏水龍、林壽宇和林明弘。他們的作品皆著眼工藝物質性,都具有複雜的跨國移動生命史,卻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環境。此展也是北師美術館成立十週年「跨世代對話DIALOGUE」系列的第一檔策劃。
 
展場開幕現場_劉蘭辰攝
 
「我們試圖保留藝術品最完整的美感形式,不要受策展論述干擾;讓觀眾最直接地觀看」策展人之一郭昭蘭邀請觀眾從「組裝、拼貼、前景與後景」等角度觀察作品被擺放的對應關係。在沒有任何說明卡的展間中,觀眾能全然注目於展品,察覺三位藝術家的美學特色。
 
顏水龍的藤椅和竹編茶几在展場光線下透出細緻溫潤的質感,另一方面,他為台中太陽堂設計的禮盒包裝,則隱隱召喚我們所熟悉的年節氣氛與幸福滋味。林壽宇的系統傢俱和幾何圖形畫作,表現了60年代興起的極簡空間設計,具有理性沉著的氣質,寄託無窮於簡約線條。林明弘鑲有印花圖騰的大型公共藝術,則凸顯2000年後當代藝術全球化並與社會環境密切互動的趨勢。
 
展場一隅_劉蘭辰攝
 
 
當藝術跳脫個人,成為一種集體生產
 
顏水龍、林壽宇和林明弘將藝術概念和設計方法,鎔鑄於日常物件,讓藝術更普及且提升了社會的美學體驗。再者,受到全球化影響,藝術不再只是藝術家的個人創作,也成為工廠生產線上的勞動作業。
 
顏水龍受到留學日本和法國經驗啟發,於1930年代投入工藝美術設計,他認為藝術應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於是先搜集民間文化、再融合工藝技法並就近取材,打造手工藝成為可流通貿易的手工業。這些藝品進入了大眾的居家空間,佔據客廳角落、廚房碗櫥、臥房床頭⋯⋯,也逐漸豐富台灣人的生活美感。
 
「這是一個富有勞動性質的集體活動,需要各種角色的參與」藝術家林明弘觀察,直到二十一世紀後的今日,藝術儼然一種跨領域的生產模式,創作者藉由分解、拼貼、組裝,研發出藝術產品,再透過媒體傳播、國際雙年展和藝術博覽會展演,轉動生產循環,讓「藝術」除了精神性也有物質性,成為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產業。
 
觀眾與展覽空間_劉蘭辰攝
 
 
穿越玻璃帷幕,跨時空的對話平台
 
北師美術館透亮挑高的展間,與城市交融的建築構造,歡迎著各方好奇藝術的人們走進館舍;此次展覽更期待觀眾在展品間遊走,串連各式各樣欣賞藝術作品的可能性。
 
「讓我們橫跨百年,從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看見藝術和物質的關係。」展覽總策劃人林曼麗這席話似乎回應了展名,因為巧合,不同世代的藝術之徑在此有了撞擊與火花,留下碎屑和足跡。
 
無論你瞭不瞭解藝術,懂不懂得欣賞分析,都非常適合在「人煙罕至的小徑」上消磨午後,體驗美學與日常結合的自在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