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歷史感與未來性的公共藝術行動計畫
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案的考察
作者:陳碧琳 15/12/2020


  一、多樣的團隊組合

  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是一個結合常設作品、實驗民參展演,且充滿歷史感與未來性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本設置計畫共分成ABC三個案子,分別由羅萬照建築師團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與地方文化館夥伴、當代藝術創作者楊尊智團隊等三方同時間分別執行。

  A案作品「平安回家」為修復重構的常設性公共藝術作品設置,地點在國道五號雪山隧道宜蘭端出口陸橋下方,是雪山隧道導坑TBM重構與展示計畫,由羅萬照建築師團隊執行;

  B案計畫「種樹成林 .營造夢想」臨時性民眾參與計畫,以擾動宜蘭地方文化館的民眾參與行動,由長期推動地方文化館舍的NGO與NPO組織-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

  C案作品「流動的光河」是一件常設性公共藝術作品設置,設置於國道5號高速公路蘇澳服務區戶外景觀,由熟悉抽象雕塑藝術創作的楊尊智藝術家團隊負責執行。

  另外,本案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行政代辦單位,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整合推動,計畫從2017年開始策畫研擬設置方案,2019確認三個執行團隊,2020年進行設置計畫。

 

  二、再現人性溫度的歷史感工程遺址文物

  A案以雪隧導坑TBM大機具的重構與展示計畫。由於雪隧導坑TBM是台灣隧道工程首次使用的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簡稱TBM),亞洲第一長隧道的雪山隧道12.8公里,連結宜蘭與台北的巨大交通建設工程,對宜蘭交通以及台灣隧道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導坑TBM機具為美國Robbins公司製造,切削頭直徑4.8公尺、主機長10.833公尺、全長約178公尺(本次公共藝術計畫配合陸橋長度,捨棄尾段70公尺輸送設備)。TBM自1991年引進國內,1992年開挖,2003年雪隧導坑貫通。

  雪隧導坑TBM在完成任務之後面臨報廢,當年宜蘭縣政府希望可以為此工程留下展示,而在宜蘭縣政府與高公局輾轉保留與再利用,然而TBM量體大,縣政府曾將局部TBM搬運至武荖坑風景區短期展示,成為綠色博覽會展覽設施,但武荖坑風景區環境不利長期展示和保存。高公局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在宜蘭縣政府與高公局的支持下,2020年成為高公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的一個連結過去歷史的亮點。

  負責執行的羅萬照建築師,將原本較雜亂的陸橋下方空地,創造一個親民的TBM陸橋廣場,隨著TBM重構展出,與陸橋巧妙結合,如同雪山隧道導坑在下方一路穿越雪山山脈抵達蘭陽平原,重構動態空間性與歷史感的連結。另外,設置團隊也邀請社區居民和雪隧工程耆老們舉辦雪隧同學會,透過聚會的交流,讓過去曾經待長年在隧道內的工程英雄們,可以多年後再度聚首,隨著佈滿傷疤的雪隧導坑TBM重組與展示,將過去那一段已經不被重視的歷史,重新結合公共藝術,展現公共藝術少有的歷史感與人性溫度。

 

  三、向歷史致敬的現代性作品

  C案「流動的光河」作品設置在高速公路蘇澳服務區,是一座現代感十足的光雕公共藝術,作品由熟悉現代科技運用的楊尊智藝術家團隊負責執行。

 

  本作品設置地點位在國道5號高速公路末端休息服務區內,原始構想包含以汽車儀錶板圓形時速表的拋物線律動,以及雪山隧道TBM旋轉的韻律線條,傳達出的意象能夠巧妙連結汽車駕駛經驗與雪山隧道工程文物,抽象的外型避免被過度具象化的定型思考,展現出高度現代感與未來性的公共藝術創作。

  C案作品是另一個高大的呈現,以雪隧主坑巨大TBM的11.43公尺直徑巨大圈體的尺寸,透過多色金屬烤漆的流線環繞,巨大的直徑遠比雪隧導坑的4.8公尺直徑高出不少,巨大流線環繞意象,也象徵文明加速器、時空穿梭機等意象。

  搭配雪山隧道宜蘭段出口陸橋下方實體TBM公共藝術設置計畫,C案「流動的光河」高速公路在末端休息服務區設置公共藝術作品,雖然距離雪山隧道數十公里的遙遠距離,但仍可以視為一個向雪山隧道與TBM致敬的當代藝術創作,也暗示著高速公路的巨大流動性。透過虛象TBM旋轉的巨大圈體,展現速度感的律動線條,產生一個抽象語彙,結合夜間光雕律動感和行車聲音,讓國道5號蘇澳服務區,展現一個象徵性、看不見的TBM穿梭時空而來,以高速公路的速度感與未來性,呈現另一種不同的歷史感想像。

 

  四、充滿期待與不確定性的民眾參與計畫

  本公共藝術設置的B案計畫,是一個非實體設置的公共藝術民參計畫。考量一般公共藝術設置過程,涉及高度藝術性與技術性,導致原本訴求設置前中後都有民眾參與精神的美意,實際執行公共藝術設置的結果,大多藝術歸藝術、民眾歸民眾,民眾對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仍有相當的距離感與疏離感,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設置完成後的欣賞。

  國道5號高速公路是近年影響宜蘭最主要的交通建設。從2006年通車以來,是往來宜蘭台北不可或缺的交通主幹。宜蘭人文與商業環境也產生著許多變遷,通車前有許多因應規劃,通車後剩下最關注的是塞車問題,時空收斂對於宜蘭的環境變遷的討論,似乎沒有太多的討論,隨著高速公路運輸與接駁,宜蘭空間結構與生活型態是否改變。

  B案計畫由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承接(以下簡稱蘭博家族協會),策展人邱憲章統籌整合,邀請在地文化館舍與文化工作夥伴,透過民間重新檢視自身與高速公路的關係,將通車十五年來的高速公路議題,重新反思高速公路與宜蘭地方文化場館的關係。

  國道5號(北宜高速公路)持續對宜蘭農村文化與空間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今日宜蘭已經完全結合國道5號交通便捷的日常生活,宜蘭也成為台北大都市一日生活圈的影響範圍,宜蘭獲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同時對宜蘭自身文化與產業的主體性,也漸漸模糊,國道5號高速公路不只是交通設施,更是轉動宜蘭歷史發展的加速器。

  換言之,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B案民參計畫,與其說是一個民眾參與計畫,不如說是一個提供宜蘭文化場館共同反省宜蘭發展的意義。已成立二十年的蘭博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以下簡稱家族協會),跨越高速公路籌建與使用過程,在這個後雪隧時代,家族協會成員背景也有許多改變,包含增加為數不少的觀光工廠、休閒農場、個人工作室等等,面對宜蘭在後雪隧時代加速的歷史感,光是家族館的背景就已經是一個不同的光景,如何讓一個以地方文化保存為出發的NGO組織,需要持續不斷的反思與環境的依存關係,國道5號高速公路今日就像是龜山島一樣,雖然影響著所有宜蘭人的視野,但卻很少人深刻反思其存在與自身的關聯性與公共性。

  綜觀B計畫的民參(或者是培力)重點,包含:

  1.對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A案、C案兩案的家族夥伴參與學習和轉譯。A案作品「平安回家」是TBM重組與重新詮釋的展覽計畫,許多宜蘭文化場館的夥伴並不熟悉這個巨大的歷史文物,以及未來要成為宜蘭重要入口意象的文化轉譯,是一個歷史性的回顧。C案作品「流動的光河」藝術創作是一個傳達宜蘭文明加速器與時空穿梭機,是一個未來性的期許。這兩者之間的當代轉譯,包含來來往往的旅人,更是希望長期定居棲居於此的文化公民們,A案C案都屬於兩個新的文化設施場域,也是蘭博家族文化場館的重要夥伴。

  2.對國道5號高速公路與宜蘭文化場館的反饋。B案民參計畫包含兩天國道5號高速公路公共藝術作品與公路文物相關場館的參訪;兩天與宜蘭交通歷史發展和公共藝術設置的講座學習;在參加完前述四天活動後,進行六天的「館館相連藝術工作坊」體驗操作。在十天的高密度公共藝術參訪、講座與工作坊舉辦期間,遇到了2019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大流行,本來擔心所有活動終止,所幸國內疫情控制得宜,讓活動可以順利進行,而且,更因為旅遊體驗經濟幾乎暫停,也提供給宜蘭文化場館的夥伴一個反思的契機,參與人數是近幾年來少見的踴躍,原本沒有預計要展覽的民參案,因為工作坊成果豐碩,有11組件的成果作品,因而成為另一個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策展計畫,規劃在國道5號蘇澳服務區內進行展示,呈現參與夥伴熱切表達的行動成果。

  3.以國道公共藝術重新理解宜蘭環境美學的可能性。宜蘭博物館家族本身具有高度的地方文化意識,但在國道5號高速公路通車後的後雪隧時代,各家族夥伴與文化工作者在公共環境營造的議題上,不容易聚焦。

  公共藝術具有高度的空間環境美學意識與民眾參與的精神,對於營造宜蘭是一個友善環境的生態博物館而言,整個宜蘭的所有公共展演,應當都可以視為是一個廣義公共藝術的範疇,也就是每一個文化場館,都兼具著文化空間美學的責任。宜蘭要具有優質的公共藝術環境,並不是來自於少數幾件公共藝術創作,而是普遍的公共美學意識的擴散。作為宜蘭地方文化推動的場館與工作夥伴,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傳達宜蘭環境美學意識的關鍵者。透過這個巨大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邀請宜蘭在地文化夥伴積極的參與,並獨立出一個民眾參與計畫,具有其特殊的公共議題與宜蘭文化環境意涵。

 

  五、從空間到人文的時空收斂與反省

  雪山隧道1991年動工,迄今已30年,國道5號高速公路通車也15年,在這之前,宜蘭並沒有一個較完整的高速公路公共藝術設置契機,沒想到在2020年的後雪隧時代,因為高公局後續的相關工程,而能夠有此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更令人感動的是,本計畫將十多年前遺留的工程遺物重構,成為具有歷史性的「平安回家」公共藝術創作,以及增加一個未來感十足的「流動的光河」公共藝術作品,最後由宜蘭博物館家族邀請在地文化夥伴「種樹成林 .營造夢想」的轉譯與期許,讓後雪隧時代的宜蘭,因為這個公共藝術設置案,看見宜蘭交通、歷史與人文的時空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