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動的趨勢
作者:王洪義 17/07/2020

 
當代世界文化秩序中,明顯有一種打破高文化和低文化之間界限的趨勢。換句話說,在高低文化之間出現了頻繁的交叉、合併和替代。這是一種“文化流動”現象。文化很像水,會從高向低流,流動速度則是越來越快。
 
傑夫.昆斯:氣球狗,2008年,鏡面不銹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
 
所謂高文化,就是高雅文化,它是以被某種社會文化所推崇的文化產品為代表的。它是精英的文化,這個精英,是指社會權貴階層和知識份子。相比之下,低文化就是受教育程度較低者所喜愛的文化,也被稱為“流行文化”或貶稱為“低俗文化”。如流行音樂、電視真人秀和暢銷小說等。雖然對流行文化有各種定義,但一般會認為流行文化是被下層民眾普遍接受的文化,而不是被社會主導階層所推崇的文化。高雅文化常常與權力、威望、財富和知識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欣賞高雅文化不但費用較高,還需要有些知識準備,如聽交響樂或看芭蕾舞,沒有知識準備就看不懂。從這個角度看,高雅文化似乎高於或不同于流行文化,但其實這個高或不同並非一成不變。莎士比亞戲劇在創作時被認為是流行文化,現在成了西方文明的標誌。《二泉映月》在創作時只是街邊俗調,現在堪稱國樂經典。Johan Flybring 在《高文化和低文化》中說到了這個區別:
 
不同文化層次之間的差異,通常出自一種對文化的精英式理解。高雅文化被認為包括一系列的產品,特別是在藝術領域,具有較高的地位,受到最高的尊重。高雅文化產品大多是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如繪畫和雕塑。這些作品包括米開朗基羅的油畫和莫札特的交響樂。另一方面,有一種文化通常被稱為“低俗文化”,或者用一種不那麼貶義的說法,叫做“流行文化”。對這種文化強調的是作品而不是“年代”顯示值(本傑明)。流行文化最明顯的例子包括流行音樂和電視真人秀。這種層次的文化可以與大眾消費相聯繫,或者如阿多諾所說是一種“文化產業”,但它不是由大眾創造的,而是為大眾創造的……與高雅文化不同的是,大眾文化能夠為大多數人所瞭解和接受。
 
高低文化之區別,與權力、財富和知識有很大關係。社會上擁有最多權力、財富和知識的人,也會對權力、財富和知識形成壟斷。這種壟斷無需使用武力,而是通過設置文化界限的方式,達到維 持現狀的目的。歷朝歷代的上層社會都會佔有與其人數不成比例的權力、財富和知識。反過來這又使他們有了更多更高的文化權力。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標誌著更高的社會地位,統治者擁有文化資本是維持其特權社會秩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也說:“沒有知識,就不可能行使權力;沒有知識,也不可能產生權力。”與其他社會理論家一樣,福柯認為知識永遠是權力的一種形式,他還更進一步告訴我們,知識可以從權力中獲得;知識能生產權力而不是阻止權力。知識永遠與權力聯繫在一起,所以他提出了“權力/知識”(power/knowledge)理論。
 
知識、財富和權力是進入高雅文化的准入證。這三種強大力量相互聯結,各自或共同運作,使高雅文化能長期佔據社會文化的制高點。權貴階層和知識份子也樂於把自己與高雅文化聯繫在一起。我的知識份子朋友中很有幾位元熱愛古典音樂的人,儘管他們未必都是權勢階層或富裕人群。但古典音樂的知識確實很難被社會下層民眾所接受,進入美術館看畫展的人也不會是外賣小哥。事實上,社會地位較低者很難有機會接觸高雅文化。莎士比亞在他的時代只是一個為畫廊寫作的劇作家,只知道“很少的拉丁語和更少的希臘語”,但卻很受大眾歡迎。他的劇作成功主要來自商業,許多劇作還得到了女王的贊助。後者可能是他從平民階層脫穎而出的起點。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關漢卿,也是到了20世紀才進入文學史的。而當他的戲劇成為學術研究物件和最高等級的表演圈後,才會被認為不僅僅是一個元代為勾欄瓦舍寫雜劇的人。所以,只有經濟資本、知識資本和權力資本綜合發力,才能決定“文化流動”的走向和速度。由於文化與財富、權力和知識的聯繫如此緊密,對普通大眾而言,財富即是獲得高雅文化的先決條件(以消費者身份出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和消費能力大幅度提高,為社會階層重組和高低文化之間的相互流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全球化語境下的媒體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消除文化界限、混合高低文化或互動高低文化的先鋒力量。在新的經濟秩序下,權力-財富-知識的關係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緊密,因此必然導致高低文化之間的界限會進一步打破。
 
消除、削弱或模糊高低文化之間的區隔,會引發部分精英意識較強的知識份子的抱怨。最早的抱怨似乎起源于文學領域。如1926年在美國出現“每月一書俱樂部”(book-of-month club),是世界首家圖書俱樂部,為開創圖書銷售新形式,開始把“嚴肅”小說與偵探小說、冒險故事、傳記和通俗小說放在同一平臺上,招致很多知識份子的批評,認為他們模糊了高低文化的基本界限。1960年代以日常消費品和明星照片為主題的波普藝術興起,也曾經讓老一代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大光其火。西方學界在1970-80年代對大眾文化的重新評價中,發現社會上存在著貶低大眾文化、吹捧精英文化的問題,此後對高低文化之間的差異越來越被視為政治上的差異,而不是審美或智力上的差異。而促進高低文化相互融合,正是後現代主義思想的重要特徵。雷蒙德.威廉姆斯在《論高雅與流行文化》中提出以下看法:
 
在過去和現在的某些社會中,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文化狀況:例如,宮廷文化和農民文化、貴族文化和民間文化、都市-帝國文化和本土-殖民文化。通常,不同文化在獲得普遍意義上的高雅程度上有明顯差異,但沒有一種文化可以被視為高雅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以前被分隔的文化之間有越來越多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在工業社會中,特別是在擁有發達和發展中的通識教育和通信系統的社會中,我們已經超越了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有影響力的相互作用的階段,進入了一個需要從一開始就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更複雜的過程。高雅文化——主要是過去社會各階段的產物,它與統治階級和精英階層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繫,因此在現代民主條件下被大眾文化所取代。
 
儘管特裡.伊格爾頓說“文化不承認等級制度”,認為文化研究是一個“歷史性的文化理論的建立”,但低文化仍然很難獲得文化評論家們的密切和公正的審視,它們仍然可能因為是“大眾藝術”而被視為平庸乏味。好在隨時間的推移,精英“高”文化和大眾“低”文化之間的嚴格區別正在迅速縮小。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代低文化不同於古代民間藝術,它由精英人物獨創,還能使用高科技手法,因而能包含更多創造性和更高明的製作技巧。在傑夫.昆斯工作室裡,僅負責制作的技師就有40多位,繪畫助手最多時近100人。2012年僅為完成個人作品,他開辦一家石材切割廠,有30名員工、兩個機器人和12台電腦操作的切石機,每台機器的成本在20-60萬美元之間。大概也只有下這樣的功夫,才能將低文化主題打造成高文化經典。
 
傑夫.昆斯:大力水手,2009-11年,鏡面拋光不銹鋼,198.1x131x72.4cm。
 
現在是一個決定性的歷史時刻,低文化正在完成從流行到學術的跨界,從而實現其向高文化的華麗轉身。在這樣急速的文化流動中,從高向低或從低向高的變化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不可避免。滾滾而來的文化流動和身份轉移,意味著藝術不再是精英悶騷,而是大眾狂歡,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社會民主化運動的結果。低勝高,俗勝雅,草根成精英,山寨即廟堂,從自我表現到全民共用,已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