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微生物,周遭的微事物—陳科廷《家庭發酵室》藝術計畫
作者:辛亭頤 11/02/2020

 

社宅是一座城市,初來乍到的人們帶著自己的色彩,喬遷至此,嶄新的生活圈、獨有的步調,彷彿與這座亮眼而孑然淨植的城市建物相互應和著。垂直而高聳的樓房,切斷了平行的交流,阻隔了日常許多可能的交集。但是呢,在潛移默化的運行中,居民的生活起居、出入移動,或許,不知不覺地暈染了彼此的色彩。
 
「潛移默化」適合形容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家庭發酵室》則嘗試透過「飼養微生物」見證潛移默化的過程。《家庭發酵室》以帶有實驗性、連續性的分享會形式,以青年社宅為基地,展開五場工作坊,藝術家陳科廷如同領隊般,帶領學員一同進入由微生物的世界。
 
首場工作坊─發酵食物分食現場
 
在第一場工作坊中,體現「身邊的微生物,周遭的微事物」的意義與相關聯性。上半場,科廷與學員們分享發酵食物,透過味覺及嗅覺,感受在時間的作用下,微生物在不同的配方中,發酵而出或酸或甜的風味,它們參與能量轉換、聯繫資源、分解循環等工作,對其所處的玻璃罐城市中,提供不同程度的回饋與幫助,如同人類社會的運作與分工。下半場,我們自玻璃罐的世界中抽離回現實生活,學員們一一將日常中「周圍的微事物」擬人化,畫下煩心的、惱人的,或是無法擺脫的生活小事件,藉此思考,自身與大環境的依存關係,個體或許微小不可見,卻是讓環境產生化學效應的一員。
 
畫下「周遭的微事物」,原來自己與大環境密不可分
 
對於微生物發酵有了基礎的理解後,第二場工作坊中,科廷發給每位學員發酵菌與它的飼料和家,每位學員的住處都成了獨一無二的發酵飲料─康普茶培養室。藉由培養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以及其所培養的菌種情況,每戶的康普茶會產味覺上的差異。透過發酵菌「喬遷」、妝點新家的過程,學員們對於飼養家庭微生物這件事更是慎重其事了。
 
飼養家庭微生物,希望它「生生不息」
 
在未來的工作坊中,大家將一起走向戶外,拜訪社宅周遭的公園河堤與市場,進行植物、水果採集,加入先前收成的初次發酵液,進行第二次發酵,增加發酵飲料的氣泡口感及在地風味。並透過菌種分享會,讓大家可以交流各自「培養」的發酵飲品、飼養方式、以及使用方法。透過微生物串聯社宅的居民與生活、環境,藉此建起如真菌絲蔓延的網絡。
 
期待後續激盪而出的化學效應以及新奇未知的飲料口感,都可以在《家庭發酵室》的粉絲專頁掌握最新的狀態,跟我們一起飼養居家微寵物吧!
 
 
 
家庭發酵室:https://www.facebook.com/fizzzzzbang/
 
「藝居─家的進行式」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