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光與空間
作者:陳奕如 14/06/2019
  「答、答、答答、四個休止符、答、兩個休止符、答答答答、一個休止符」,是兩帶燈光的電磁鐵相互碰撞的聲音。林書瑜以Arduino微控制器控制放電,藉由高低電位之間的轉換,使四個帶燈的電磁鐵面無法預期的相吸、又隨之相離,好似打著某種音樂節拍。
 
林書瑜,<蝕>,2017。<後數位人類紀>展出,2019年6月攝於國立台灣美術館202展覽室
 
林書瑜,<蝕>,2017。<後數位人類紀>展出,2019年6月攝於國立台灣美術館202展覽室
 
  當裝置著電磁鐵及led燈的兩個平面猛然的相吸,帶燈面被另一半全面的遮蔽,使得室內全暗,一秒後,倏然相斥,「答、答、答答」,隨後若即若離。在雙面板搖晃中,兩個帶led燈面彼此相對,產生了影。在全遮蔽、半遮避、不同角度的搖擺、相互碰撞之間,對室內空間中發散著不同角度的光線;而當兩面光源完全被顯露時,室內即回復了原本的亮度,
 
  我們眼睛所視的三度空間是由光所決定的。當主體走進展間,就好似受到燈光左右,他無法自行控制光線的收合。兩面電磁鐵相吸的頻率則是隨機的、不規則的,像無可控制的抽蓄狀態,但有時又像蓄意地打著拍子,相吸相斥。對於短期的相吸,如當它全暗了5秒時,對當下觀者視覺感知形成一種暫裂;緊接著,燈面自然垂下,受到重力與推力,而自然擺動,造成室內的忽明忽暗的豐富灰階。
 
  灰階的亮與暗,控制著個體所感知空間的大小。在一個固定空間中,光線所劃開的漪瀾讓自我的影子像是暈開般,隨著燈光搖動,散漫地轉換著方向。藉由餘光殘影的移轉,對空間的感知似乎也受到了光影變化的制約,成為一個無法被定義的空間團塊、成為光影呼吸的空間。當光線忽明忽暗、定義空間的區隔線跟著前後搖晃、室內的光影、白光里的灰階隨著規律變大、縮小,使空間在推移擴張與收縮消弭之間不斷地形構自身邊界。
 
  在<蝕>這件作品中,光、影的介入,開啟觀者另一種感知經驗,重新定義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經驗。吊燈的晃動造成了不穩定的光影維度,隨著光暈的搖擺,在觀者心中產生了一種心理作用。那是一種平靜、被孤立的空間,一種沉浸在一個渾屯的時空中的身體感。
 
  林書瑜的<蝕>,與其說是控制光,不如說他控制影。以光影產生出來的變化,重塑我們對空間的感知。而另一位藝術家Kit Webster 的<謎> (Enigmatica)則扎扎實實地在展出的物理結構上投射扭曲的紋理,其中不容任何影的存在,除了相同流明的投射光之外,展間一片漆黑。也因為光線的強度,連走進入光雕的人的影子都成了一個相同顏色的塊面。<謎> (Enigmatic)造成視覺的平面化,Webster是位用光來切割空間的藝術家。
 
  <謎> (Enigmatic)是一個光雕投影。它的物理作品由十個懸掛的同心框架組成,Webster以數位紋理對它投影,將動畫與自我生成的音樂結構結合,通過節奏,塑造光與聲的融合,將動畫映射到每個框架,對整個雕塑創造尺寸轉換。隨著序列的進展,投影的抽象紋理依著背景的節奏編排,在展出雕塑上,與既有的同心框架相互動,重複地來回進行放大縮小的視覺系效果。
 
  為投影得精準,Webster的動畫製作為在Flash中生成動畫、在After Effects中排列、在Final Cut中進行編輯和編譯,最終使用After Effects進行映射,生產十幾個圖層和十幾個遮罩 (上述過程因科技的進步,已可以靠MadMapper軟體簡化)(註1)。 
 
Kit Webster, <謎> (enigmatica),2018年10月攝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這些動畫從混亂變為結構化的色彩形狀,以逐漸放大的圖像,增強彼此與立體雕塑的相互關係,產生一張動畫畫布。Webster在投影的技術中,探索著數位和物理元素之間的區別,<謎> (enigmatica) 一作品更是數位與空間的實驗。利用人類的感官和感知。開發視覺和聲波光譜的聯合屬性,與空間幾何形式發生關係。
 
  光影定義了觀者對空間的感知,在一片漆黑的展間中,面對著三度空間中的光面時,觀者所看到的便是一個平面。Webster的投影構圖與扭曲紋理解構展間的物理特性。當物理空間與平面紋理的投影並置,Webster將三維的空間平面化,觀者在其中穿梭、創造出一座可以走入其中的奇特環境。
 
  雖然光雕投影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觀看方式,除了強光造成了真實物與虛擬若即若離,而對觀者視覺感知能力產生衝擊之外,藝術家在電腦桌前所處理的是動畫的畫面安排。在解構圖像上,它讓我想到立體派處裡形體的方式,從初期的立體派(去除物體應有的完整性,而形成支離破碎的一個個面)、分析的立體派(多視點特質,但與其描繪實物,更多時候它是無疆界的想像空間中的光影粒子)、到綜合的立體派(支離破碎的面表現在同一畫面)。在三維空間中,挑戰著技術與隨機的極限。
 
  即便數位科技藝術尚未發展出一套觀看的方式,從觀賞經驗得知,它讓觀賞行為從身體性出發、更始於直接的感性經驗了。在上述作品中,某觀者的觀賞經驗與他者無關,觀看角度處於主體自我本身的認知感受,它是詮釋現象學式的,主體的感知活動僅僅與作品有所連結,但也有可能單純被鎖於觀者的心理狀態中。在藝術家開始控制光影的變化時,筆者認為,對藝術的感知的定義增加了:混淆既有的空間性、昏眩感、對身處的世界產生迷惑、以光對空間及展出物質進行解構、對主體的無法確定性、對視覺的無法確定性、對視覺、主體的解構等等形容方式。
 
 
 
 
註釋:
1. MadMapper, https://madmapper.com/category/archives/page/31/
 (最後查詢日期:2019/6/13)
 
 
 
攝影:陳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