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手上—「偷時者—林介文個展」
作者:劉星佑 03/09/2018
森林裡有一間房子,房子裡有一個女人在織布 
用時間 織 
用回憶 織 
用古老的歌聲和天堂話語 
永無止盡的 編織     

林介文
 
 
 
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這亦是纖維首度,因為人的記憶需求所出現的行為,換言之,纖維在更遠古的時候,即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對林介文來說,織紋是人類最早的文字,在林介文的創作裡,看到的是更多勞力與心力交織的時間記憶。個展「偷時者」道出了林介文在個展準備期間,所投注與心力,彷彿偷時間一般,將時間的成果展示出來,而另一部份,亦反映了孩子出生後,照料孩子時的辛勞。
 

《斷奶》
 
展覽現場出現大量圓形的意象,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圓桌已經成為林介文部落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圓」也可以是編織過程中,開始與結束時線頭的相接。在圓形的基礎上,亦出現大量的乳房語彙,乳房造型讓同心圓的鉤針作品,從扁平的構成,變成立體的空間結構,並且足以包裹各種林介文想要使用的現成物,其中《斷奶》一作,流露著因哺乳而起的心理狀態,與兒子的依存關係,剪刀、飯碗與手的形象,在「給予」以及「被需求」之間,時間彷彿被兒子偷走一般,是最人與人相處的種類中,最為私密難解的部分;這是林介文在試圖兼顧藝術家身份與母親責任時,所面臨的狀態。
 
《黑魯凱》局部
 
《黑魯凱》一作,羅列了大小有序的石板屋廢材,這是林介文認識藝術家安聖惠之後所做的作品,原住民之間亦有著不同的文化,林介文透過編織,試圖與魯凱族的石板屋文化產生對話,石板的材質與顏色,堅硬而深邃,林介文將石板鑽孔後,用金色的絲線穿梭纏繞其中,輕巧的手法與石頭的材質,產生有趣且強大的對比;如何處理材質質感的矛盾,在林介文的創作中,往往是文化差異、價值觀差異乃,至於步調差異的投射;當中亦隱含了原住民傳統,面臨今日現代化時,必然衍生出的變遷與斷裂,異材質的思維在林介文的編織創作裡,並非僅僅受當代思潮的影響,而是在自己深刻的反芻之後,直接面對生活,思考族群文化衝擊時,由內在引發出來的方法。
 
《黑魯凱》局部
 
倘若藝術家是一種專業,並不是因為藝術家,擁有多數人所沒有的獨門技術;或許與此相反,藝術家從感性出發,嗅到並捕捉了一直存在,但卻被多數人所遺忘的事物本質,而藝術創作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由內而外,所滋生出一種生活方法;林介文或許正如上述,轉化著族人的編織傳統;圓代表生命,有起源,有擴張,有纏繞,有循環,有反思,在更為艱困的當代環境下,林介文將吐出比誰都更為堅韌的文化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