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藝術與窮人無關
作者:王洪義 28/06/2017
主流藝術,也稱為精英藝術、高端藝術和博物館藝術;其作者,是專職藝術家;其擁有者,是收藏家和博物館。因此,古今中外的主流藝術,與富人關係密切,與窮人,基本沒有關係。
 
倫勃朗:阿姆斯特丹布料商會的理事們,1662年,布上油畫,191.5x279 cm,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似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從職業性質看,主流藝術家也要靠賣畫為生,當然誰給的錢多就給誰畫。所以,達•芬奇為銀行家夫人畫像,倫勃朗為企業董事會畫像。米勒和梵古畫了一些平民,那是為博物館和收藏家準備的。上世紀後半期中國大陸的畫家畫了很多工農兵,那是為官方製作宣傳品。
 
梵古:坦圭老爹,1887年,布上油畫,92x75cm,巴黎羅丹博物館藏。
 
二、從接受對象看,是只有富人,才有閒心欣賞藝術。所以宮廷會設置畫院這種純養閒人的機構,地產商也會投資美術館和收藏。窮人,有時候飯還吃不飽,怎麼可能去關心藝術呢?
 
三、從產品價值看,手工完成之物,數量少,有唯一性,因此價值必高。窮人買不起,只能為富人所得。富人投資還能促進藝術品質量的提升(有錢能使畫更好),所以主流藝術往往是質量最高的藝術。
 
四、從投資目的上看,權勢者和富人階層可通過投資藝術,提升自己的社會聲望。還能通過藝術贊助手段來淨化以非法手段獲得的財富,就像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那樣。
 
五、從輿論導向上看,權勢者和富人能控制輿論工具,必無限吹捧自己所持有的藝術品,這樣可進一步提升價值。而社會底層人群無法辨別優劣,只能受到這種輿論的操控,盲目認同於這種與自身並無直接關係的藝術及價值觀,這也是略有可悲的事情。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仙桃紋衣袖,貴州美術家協會藏。
 
根據這些原因,可以推斷,古今藝術家會服務於富人,而藝術理論家則通過服務於藝術家,間接服務於富人。
 
那麼窮人就沒有藝術了嗎?當然不是。窮人有自己的藝術,但窮人的藝術是非精英化的,也因此很難入上流社會的法眼。
 
古典藝術和大部分現當代藝術,包括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學院派藝術和前衛藝術,總之,凡是拍賣或收藏價格很高的,都是主流藝術,而民間藝術、少數民族藝術、星期六藝術,等等,不在這個藝術範圍之中。
 
非主流藝術,是不被上流社會看重的藝術,作者地位低,作品價格更低,常常千百幅非主流藝術加在一起,也沒有一幅主流藝術的價格高。而區分主流和非主流藝術的方法,最直接的,是藝術的歸屬。
 
同樣一幅畫,賣給平民百姓,就是不值錢的“行畫”;如送進中南海或富豪宅邸中,就是很值錢的藝術品。這種藝術政治經濟學,使千年中國美術史,成了宮廷匠人和酸腐文人的秀場,而民間藝術家卻只能黯淡無光。
 
由於技藝最高的藝術品,要賣給能出得起高價的人,這就使那些最好的藝術品都集中于富豪權貴之手。但有時上流人士也會缺乏眼光,所以歷史上被埋沒尤其短暫埋沒的藝術家也不少。而窮人則因為自身弱點(如艷羨虛榮)和社會導向等原因,往往也對主流藝術倍加景仰,而對自己身邊與日用有關的藝術並不特別高看。
 
當然,這些情況自上世紀以來已大有改觀,因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轉型,使大眾文化席捲全球。可以預期的,是獲得消費者地位的普通大眾,在今後能獲得越來越多的享受各類藝術的機會。
 
結論:
藝術,是個嫌貧愛富的東西!越是主流藝術、精英藝術、藝術家的藝術、收藏家的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就越是如此。再說得直白一些,從古至今,越是備受社會頌揚的藝術,就越是與社會中大多數人無關。而與大多數人有關的藝術,如古代的民間藝術和今天的公共藝術,卻未必能獲得包括大多數使用者在內的較高社會評價。這樣的歷史是不是有些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