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望著天空中的飛機雲,升高、降落、來去自如,像流星一樣的線形圖像從空中劃破。不同的是,流星瞬閃即逝總讓人措手不及許願,飛機雲卻會停留一段許久的時間,一條線、兩條線、擴散,從一個細細的線慢慢散去。依照不同的水氣、溫度與高度,凝結著不同的形狀,就像在空中舞劍,連結不同的時空也形成不同的圖像,像梵谷在晴朗的冬日替蔚藍天空增添流動的白色畫筆。
坐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藝術中心裡,看著以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的概念為創作出發點,結合建築工作室Diller Scofidio + Renfro、馬克•漢森(Mark Hansen)、蘿拉•庫爾干(Laura Kurgan)和班•魯賓(Ben Rubin)合作完成的全景投影作品《退場》(Exit, 2008-2015),以氣候變遷的議題為主旨,源自於2008年系列作品《祖國,請停止驅逐》(Native Land, Stop Eject)其中一個裝置藝術。當時的系列作品有投影裝置、紀錄片與攝影等,主題環繞在透過世界各地不同的原住民,從生活文化、語言與自然資源等角度,反思現代都市化的社會與全球化帶來對傳統社會的衝擊。而《Exit》則是特別使用電腦動畫,以數據顯示的視覺表現方式探索氣候變遷的焦慮及傳統文化的消逝,使用關鍵字為連結與探討的思考,分別為「難民」、「集中營」、「偷渡客」、「天然災害」、「人口遷徙」、「海水水平面」。作品的國際中文翻譯雖是「退場」,實際上以英文名稱而言應該是進出口的意思,也就是移民、移工等人來去的相互交換,而他們進出口的理由往往是政治、經濟與環境因素。
看著展示空間另一個保羅.維希留漫步在巴黎並解說其理念的紀錄片,我想,作為城市規劃師的他勢必有很多關於空間、生活環境與時光流逝的焦慮,因為他總是要替大家想一個最好的居住方式,讓每個人過得更方便。在一個城市中最重要的規劃就是人民行進的動線,簡‧雅布斯(Jane Jacobs)曾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書中談到「城市就像一個有序複雜的問題,就像生命科學,城市中顯現出來的各種特性趨同變化並巧妙相連。」而這些人與人、人與街道的連結就像是樹狀圖,人就像是城市通道中的血液流竄。延伸到《退場》這件作品即擴大到國際交流,以電腦動畫呈現方塊的、線型的、彩色的數據流動資訊,人的移動化為數據經由運算之後成為視覺影像,彷彿是電流一般,也像是我們每天看到的畫面,從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看到的其實不是真正的影像,而是軟體創造的動畫。《退場》選取美國、德國、英國、沙烏地阿拉伯、澳洲、中國等幾個擁有大量移民的國家資料,以樹狀圖的動畫表現各地經濟問題所掌握的資源霸權,越是現代化的國家越容易產生環境汙染,這些精英集中的大城市所製造出的問題,卻需要偏遠地區的小國家去吸收後果,如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文化衝擊、人口外移等問題,這些結合科學與地理學的內容展現在大眾面前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真正看到問題的關鍵?並影響我們的行動?
記得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近年替國家地理頻道拍攝幾個跟環境汙染有關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也一樣以2015年在巴黎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指標,相較之下,李奧納多的表達方式也是出自於對環境的焦慮,但是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進而可能帶動實質的行動。但保羅‧維希留的《退場》更接近於科學家使用數據濃縮時間作為研究的指標,將人與環境化為光速的時間與光速的美學,用樹狀圖表達現代化高速的焦慮,以地圖式(Mapping)的連結,如果過去在電影裡看到的是恐慌城市,而在當代電腦動畫裡則看見恐慌世界。
坐在這件作品前所感受到的,是透過哲學家的眼睛看見彩色的飛機雲,那些因為高科技現代化人工色彩,已經失去用自然看世界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