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氣采藥見真性•靜心得識歇菩提
作者:張禮豪 18/01/2016

「氣之守也,靜而忽動,可以采藥。故道言曰: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識之行也,續而忽斷,可以見性。故竺典曰:狂心未歇,歇即菩提。」──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古今畫論典籍汗牛充棟,遍閱不難發現歷代先賢對於畫境的闡述與體會雖多所不同,但是所追求者卻無二異,亦即「氣韻生動」。此一時至今日仍不為西方藝術文化所理解的詞彙,遂成為涵泳於東方文化思想之中的創作者在面對藝術時,窮盡一生努力追求也無怨無悔的的最高境界。同樣地,更是觀者在品評作品時不可或缺的參考指標。那麼,到底什麼是「氣韻生動」呢?簡單來說,就是指作品中蘊含的生機、氣勢、節奏和意蘊。然而,由於時代的更迭,人們對於藝術的認知發生變化,此一用語也隨之產生了內涵上的改變,終至延伸為客觀精神的描繪、主觀精神的感映和富有個性的藝術語言運用等要素結合統一,以達到從感物、應心迄創作過程至完成的審美表現。
 
時代流轉藝術質變
 
來到二十世紀中葉,因時代的洪流影響之故,傳統水墨藝術的發展於兩岸出現了迥然有別的發展趨勢與前所未見的劇烈變化。在中國,承襲水墨藝術傳統的諸多創作者在「破四舊」的口號下,也變成了鬥爭的首要目標,再加上十年文化浩劫,更是徹底重創傳統藝術文化的根基,此一後續影響所及前後長達近半個世紀,留在當地的書畫家或者捨棄畫筆,要不就是只能在工農兵等限定題目主旨範圍裡頭苟活。反觀台灣,一方面大批承襲了傳統文化藝術的眾多文人學者與書畫家渡海來台後,自然而然地擔負起薪傳水墨繪畫精髓的重責大任,一時之間畫會、雅集群起,對於藝文風氣的帶動以及水準的提昇,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二來更因為此地自然地貌與在地人文風情之不同,無形之中也促使這些書畫家的創作面貌產生了程度不一的質變。
 
尤其,在1960年代之後結合了西方抽象藝術的養分,更促使台灣的水墨繪畫藝術開展出嶄新的面貌,名家輩出。誠如眾人所熟知,抽象藝術之立論是面對外在世界的紛雜物象,人不可能完全加以吸收或接受,遑論重現於畫面之上,所以絕對的「再現的寫實」或形似非但不可能,更甚無足為取。因此,藝術家的感受才是唯一的根據,在心靈清明之際靜心觀照而洞見外在世界的本質。藝術不再單純描繪自然世界,而是透過色彩、線條、形狀與時空的關係,表現出個人的對生命、對社會,乃至於對於宇宙的種種觀察與體悟。
 
李重重,便是在這一波水墨繪畫藝術面臨巨大時代變動之際,力求突破而得以融古鑄今、中西互通的代表之一。這在彼時由男性主導的藝術圈中,不能說是一個異數。
 
李重重係河北邢台人,1942年誕生於安徽省屯溪縣。尊翁李金玉早年畢業於北平美術學院,專習中國傳統繪畫,1947年帶著家人與許多畫冊、書籍抵台,任職台鹽七股鹽場,平日閒暇便在家中寫字作畫自娛。在耳濡目染之下,當其他同齡的小孩成天在外呼朋引伴、嬉鬧玩樂時,李重重卻是埋首顏真卿與《張黑女墓誌銘》中,或者獨自面對畫紙塗抹再三,為其日後的藝術追求栽下最初而不變的種子。
 
及長,身為長女的李重重為減輕家中負擔,考取公費進入政戰學校美術系,開始接觸到正式的美術教育,廣泛地學習到包括戲劇、文學、服裝設計等各類藝術表現形式。繪畫則主要師從台灣前輩畫家之一的林克恭(1901-1992),李重重非但自他處奠定了扎實的造型基礎與素描能力,也完整地吸收了歐洲自印象派、立體派以降的各種美術思潮,讓她能夠進一步去思考擴大藝術面貌的各種可能。從家學的傳統水墨淵源,到學院教育的油畫專業訓練,無疑是其創作之所以能夠悠遊於傳統的沉穩厚實與現代的柔美輕靈之間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跳脫形式賦予新貌
 
1968年,李重重加入由劉國松所倡導的「中國水墨畫學會」,則進一步地建立其日後不斷從水墨此一已流傳久遠的傳統題材中,挖掘其中潛藏的無限可能的美學思想。雖說剛開始她也一如當時許多藝術家,從技巧的變換與媒材的實驗入手,嘗試不少墨拓或自動技法的創作,卻很快地意識到縱然改變,甚至全然拋棄形式語彙,終究仍需佐以傳統水墨藝術所代表的內在精神,才不致於淪為純然的墨戲,難以令人心有所感,與社會又毫無所涉。她曾這麼說過:「我的畫是從傳統走出來的。傳統繪畫的造型觀念,不是附著於自然的形貌,就是發自心中主觀的佈局,是較為墨守成規的,也較適合於古人寄情山水,傲嘯風雲的悠遊生活。但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要表達的題材與情感跟著複雜了,我們不能在傳統的陰影下苟延殘喘,也不必在傳統的枷鎖中掙扎。而是該以固有的精神特質,來表現現代人的生活與感情,賦予作品時代精神與生命。」
 
數十年來,隨著人生歷練漸多漸廣,李重重透過富有感情色彩的藝術語言──筆觸的氣勢節奏、水墨的滋潤酣暢、物象的俯仰開合、時空的虛實動靜等,生動地傳達出形神、情理、物我的高度和諧,無論是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還是構成這些形象的表現因素,觀者都能輕易感受到勃郁的生機和盎然的詩意。尤其在構思布局時,她經常藉由大小不一、任其自由掉落紙上的「墨點」,在點染之間形成不同作品語境中相異的符號象徵,更是大大地增加了閱讀時的想像趣味。確實,「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李重重便是秉持此一美學思想,既如道家養氣修真,在創作上務求出濁入清、持盈守虛;也似佛家語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全然以平常心來看待生命與藝術的種種。到頭來,舉凡眼中所見、身體所感,無一不可拿來當作創作的題材,也無一不具現了菩提真如的智慧。如果有緣漫步穿梭在李重重的作品當中,或許也將與之共同譜出一曲心靈的牧歌,進而體會到生命的美好真諦。
 
 
 
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李重重〈望山有情〉,2013,水墨設色、紙本,90.5x90 cm
 
 
李重重〈清境〉,2015,水墨設色、紙本,94.5x250 cm
 
 

李重重〈蝴蝶效應〉,2014,水墨設色、紙本,97x107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