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的玄武岩
作者:吳玗倩 18/01/2016

被稱為drawing都有個共通性,媒材皆是輕巧、易取得的,鉛筆在紙上留下痕跡就是比較常見的例子。小時候開始會塗鴉的時候,大人也是給我們這些簡單的用具盡情玩樂,可能因為這類媒材作品太過尋常,很容易被忽視。但drawing迷人之處在於忠實反映創作者起心動念,保留情感連結的痕跡。

台灣觀念行為藝術家石晉華(b.1964-)最著名的《走鉛筆的人》系列,就是把鉛筆視為朋友,對應創作者看待自身生理疾病,他透過耗盡一支支鉛筆的過程留下鉛筆生命痕跡,過程中建立心靈上平衡。

同樣是生命的議題,在花博期間移除樹木造成162棵樹木死亡,石晉華進而延伸發展串連藝術與社會的「X棵菩提樹計畫」。藝評家陳宏星曾以「石」公移石的故事(註一)生動描繪這個植樹與立碑執行過程,或許要十年甚至百年時間默默努力、持續耕耘,下一代子孫才有機會看到計畫完整樣貌。目前這個計畫仍進行中,我想邀請大家藉此機會認識關於這計畫的新作 〈菩提樹下的玄武岩〉(註二)。
 

石晉華,〈菩提樹下的玄武岩〉,炭筆、炭精筆、宣紙,94 x 187 cm,2015


中國歷史上透過拓印留下字體輪廓的碑帖,藉以流傳著文字藝術不佔少數,而眼前這巨大量體拓印的是石晉華為自己「X棵菩提樹計畫」的其中一個玄武岩,以炭筆筆留下觸感記憶。呼吸般流動的紋理將觀眾視線引入畫面,漫遊在柔軟宣紙上碳粉堆疊的層次,畫面裏我似乎像是站在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一句又一句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 b.1934-)的詩句「A Thousand Kisses Deep」(暫譯:千深吻),佔滿了玄武岩以外的空白處,那是屬於聲音話語的痕跡;原以為僅是首情詩,但字裡行間卻提到贏得勝利後受到挫折,失去希望後再次重整心情,不敗的精神接受下一個挑戰的過程。

我觀察到石晉華可能出自於行為藝術家的本能,「X棵菩提樹計畫」執行計畫期間透過單據保留、照片、參與式文件等呈現階段性文件展,留下一些里程碑式的紀錄。然而不同於其他文獻展,眼前這幅〈菩提樹下的玄武岩〉,與其拍照或攝影鉅細彌遺的紀錄,藝術家蹲跪在地上一寸又一寸透過筆輕觸著玄武岩留下紋理,建立與「物」的連結。

而謄寫柯恩的詩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家面對創作展現頑強的堅持,像是一位穩健長跑選手,孤獨仍往目標向前不斷的跑著,雖然會有很累、累到喘不過氣時候,但是他還是有能力給自己打打氣、說說話,為自己加油。觀看過程中不知不覺被藝術家原原本本堅持不敗的精神鼓舞著,這就是drawing值得一看再看的魔力所在,並且更提供計畫執行中最貼近創作者精神的觀點。

 

註一:陳宏星,〈遙望一個萬年長青之展〉,2011-04-24中國時報
註二:原作展示於安卓藝術五周年特展— ReVision II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