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室篇] 畫vs話
作者:吳玗倩 09/11/2016
如果,這世界上人與人的對話,不透過言語,而是透過繪畫,抽象概念將如何相互傳遞呢?在此篇,我將試著透過不同領域的drawing互動,探查可能存在的交流場景與模式。
 五歲大的羅賓將R字左右顛倒書寫,溫尼考特因而深入與羅賓談害怕走向外面世界的原因。
 (出自《塗鴉與夢境》頁57)

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想必對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不陌生。兼具小兒科醫師和心理治療師的雙重身分,他將精神分析發展成為大眾可理解的知識。在診療室中,孩童們通常是由師長引領而來,是被動的,有別於成年人自主式的諮詢。那麼,對於這些語言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如何開啟對話呢?溫尼考特建立許多創意的「打交道」模式,超越言語隔閡的drawing則是其中之一。
 
其著作《塗鴉與夢境》(註一)中20多個不同臨床個案,以圖文架構出「對話」的想像。在診療室進行一對一晤談時,溫尼考特會在紙上隨意的展開第一筆後再由孩童進行第二筆。順利的話,孩童的聯想如擁有魔力般被啟動。畫紙一張又一張依著話題推進,分析師的工作從孩子自由聯想當下做出判斷,同時間再拋出不同的紙上繪畫遊戲。
 
這樣塗鴉巧妙的穿插在晤談過程,細膩敏銳的推展,筆觸隨著潛意識不期然浮現,夢境受到招喚。在溫尼考特引導過程,慢慢的孩童感受到被了解、傾聽與被愛,某些偏差與誤解得以有機會被導正。當孩童義無反顧的選擇大張空白紙張開始動筆時,也間接預告重要議題的訴說,父母不解的困擾謎團,都有機會在裡面找到解答。孩童不會因此而獲得更高超的繪畫技能,然而往往這些心靈的聲音,透過圖像衝擊著大人看待事物的觀點。
 
這讓我聯想起台灣年輕藝術家,焦聖偉、呂沐芢所組成的眼蟲計畫二人組。他們透過靜默的即興畫筆交鋒,筆觸與圖層在紙張上留下如風化、如沖刷、如板塊運動擠壓的軌跡。動態影像(註二)回溯創作過程,兩個人拿者畫筆一來一往,如擊劍比賽,競賽空間就在同一張畫紙上。這場競賽不講輸贏,兩個獨立個體透過畫筆所撞擊的火花,展現著突破繪畫框架的企圖。小至書籍大小畫布大至一整面牆,奔放的思維不斷演進,畫面構成則如生物繁衍自行茁壯,從渾沌抽象、對立直到到互相對話,越來越融合趨向具象畫面。
 
〈自然魂-遠方的訊息〉眼蟲計畫
 
與眼蟲計畫創作互動過程所不同的是,溫尼考特診療室的氣氛從靜默到熱絡甚至到最後孩童們欲罷不能、甚至打成一片。不論是診療室還是畫室產出的圖像,揭露生命相遇、親近關係對話的情境。畫面的空間概念不能再以透視觀點理解,這裡所指的空間,是兩個個體對話、產生情感流動的場域。生發這些圖像的地點如此私密,畫面卻擁有開放的包容性,觀眾可自在進出,詮釋與甚至加入對話。
 
 
 
註一:《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作者:唐諾.溫尼考特
註二:〈自然魂-遠方的訊息〉創作過程影片https://youtu.be/C6IVfk4Eh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