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然後呢?--攝影觀賞入門書介
作者:陳韋鑑 01/06/2016
  拿起手機拍照這個動作可能是很多人每天在作的事情,除了技術門檻低外,又有各種網路平台可以分享,但是這個全民影像運動能不能算是創作呢?當手機攝影有那麼多的後製APP可選擇時,攝影還只是紀錄嗎?
  
  上述這些問題其實不過是當代攝影會遭遇的許多問題之一,從藝術的類別來看,攝影可能是台灣當代最特別的一種,能夠操作、甚至是熟練操作的人數最多,但是相對的來說,攝影史或是攝影理論的相關資訊卻最少,硬體產業與軟體訊息的數量與品質落差十分的驚人。
 
  從對攝影的熱情來看,許多人願意花兩個月的薪水買一台數位單眼相機,並且在購買之前有無數的網站可以提供功能與價錢的比較,器材開箱之後也有許多每個月更新的技術教學網站與雜誌,但是,這些就讓人滿足了嗎?拿起昂貴的器材,拍出美麗的照片,然後呢?當攝影愛好者想要有進一步探索的時候,卻會發現相關資源的匱乏;雖然目前也有許多歐美的藝術理論正在思考攝影領域,並且被譯介到台灣,然而對於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這些卻又過於抽像,很難與自身的景況連結,畢竟對非學院的愛好者來說,需要的是關於如何觀看、如何進一步的理解與發揮攝影的可能性。
 
  不過這些問題顯然已經被出版界所看見,在去年一口氣有三本日本著名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的中譯書出版,分別是《寫真的思考:攝影存在的意義》、《與寫真同歡》與《女子寫真時代:邁向未來攝影之路》。出版社選擇飯澤耕太郎的攝影評論翻譯出版,的確是相當切中目前攝影愛好者的需求,飯澤耕太郎在日本是相當早期投入攝影評論的攝影科系畢業生,多年來除了擔任攝影雜誌編輯與攝影比賽評審外,也在多所專門學校擔任講師,主要在攝影比賽及當代攝影評論領域發揮其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他針對攝影愛好者的書寫相當的平易近人又切中一般人的需求。
 
  《與寫真同歡》就是一本引導攝影愛好者開始思考如何觀看、理解的書,在<前言>中作者即明白的表示期待讀者能將本書當成「實用的導覽手冊而充分利用」(註1),從章節來看也可以發現作者的企圖心,全書分為四章,從"觀賞"、"閱讀攝影集"、"拍攝"與"收藏"談起,這個分類突破過去攝影領域書集偏重基本的拍攝技術或是抽象美學二極化的現況,從攝影愛好者可能會遇到的情境狀態談起,深入淺出的提供出探索的架構,甚至在書後列有<必讀攝影集>、<參考書目一覽>與<攝影藝廊、美術館導覽簡介>等實用資訊。
 
  相對於過去攝影史相關書籍多半沿著器材發展史作線性的介紹,作者在攝影展與攝影集的介紹中各自以其略史開頭帶入討論,以實例讓讀者對攝影史的各個面向有更多基本概念的接觸,例如從展示方式與攝影術發展的關係甚或是延伸到網路時代的可能性。而在介紹歷史的同時,也開始碰觸更深刻的美學問題,例如文字在攝影集中的敘事角色,或是他將攝影集的型式分為「敘事型」、「圖鑑型」與「照片群型」(註2),其分類背後討論的正是攝影集敘事邏輯的線性/非線性等問題,而在「圖鑑型」的討論則是延伸到介紹當代藝術中以攝影為媒材而具有廣大影響力的德國貝夏夫婦(註3)等等。
 
  此外,作者相當善於舉例,在攝影集類型介紹中他從歐美傳統到當代日本,各式例子可以說是信手拈來,甚至在<拍照的樂趣>中也可以拿自己教學經驗中學生的表現為例,這種書寫方式令人感到親近,在閱讀上增加許多認同感與樂趣。
 
  如果說《與寫真同歡》一書是帶領讀者開展思考的起點,那麼《寫真的思考:攝影存在的意義》就是陪伴讀者一起經驗作者對攝影的思考過程,同樣的以作者擅長的歷史考察與情境式寫作進行,讓讀者不用擔心以思考為主題而演變為過度抽像的美學思辯,作者在本書<序>中就開宗明義的談到,他是從「攝影是什麼」為起點,延伸到「攝影能做些什麼?」某個程度上來說,飯澤耕太郎有一定的"作者論"觀點,然而他並不以此為滿足,身為日本當代攝影的目擊者與攝影史的研究者,他試圖以"歸納法"從這些攝影師身上找出屬於攝影的獨特之處,在此他提出了「表達者與接受者間的界線深具流動性」(註4)也就是說相對於其他藝術領域的觀眾來說,攝影術的流行讓觀眾大多也都有拍攝的經驗,打破兩者的界線,這樣的流動性對作者來說,正是帶領讀者進入更深入思考的邀請,讓攝影愛好者在閱讀時不再只是置身事外的單純成為讀者,而是同時對拍攝也有幫助,進而能夠更深刻的理解攝影。
 
  當然,對於許多已經有相關閱讀經驗的讀者來說,也不必擔心這只是一粗淺的入門書,在書中作者並沒有自己悶著思考,他也與當代許多藝術理論對話,包括在第一章<斷裂與再現>中就提到現代主義等議題,也從羅莎琳‧克勞斯的「間隔化」的概念來介紹超現實主義的攝影(註5),這也許會讓人想起蘇珊‧宋妲曾說過,「攝影是唯一天生就屬於超現實的藝術這項事實…」(註6)
 
  如果說《與寫真同歡》是起點,《寫真的思考》是現在進行式的話,《女子寫真時代》可能可以說是作者對於攝影未來的思考方向之一,書中除了對「女子寫真」一詞在風格上的負面質疑提出意見,也以一貫的筆法,以攝影師與攝影史的介紹為架構,系統性的論述日本女子攝影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作者不只是目擊者,甚至是以參與者的角度來回應歷史,例如第六章提到與當時「寫真新世紀」與「寫真3.3m² 展」兩大展的淵源,並在第七章中回應當時的相關批評(註7)。
 
  不過書中最重要的論述卻是在最後一章,作者延伸宮迫千鶴提出的「女性原理」與「攝影」,歸納出「男/女性原理」不同的特性,並以知名攝影師荒木經惟與南‧哥丁為例,強調這兩種原理是超越生理性別,他認為這兩者是「一體兩面,兩方兼具有相容性」是可以「依據時間、地點、目的之可變性以及悖見(paradox)的『戰略』來靈活選擇即可。(註8)」,而這可能是未來攝影師面對當代的策略。
 
  這三本書雖然只是作者的部分著作,但是也可管窺其思考,當然,作者以參與者的角度所書寫的思考過程,還是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部分,例如傳統攝影系出身的他即便敏銳的查覺越來越多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以攝影為媒材創作,突破傳統攝影比賽的限制,以空間為主要的展出方式,因此特別推動「寫真3.3m² 展」(註9),然而在《與寫真同歡》中的介紹,還是以傳統攝影為主,對於攝影與藝術的關係,尤其是在場域上的關連討論還是稍嫌欠缺,而這個問題也正是目前台灣攝影所遭遇的,不過不管如何,也還是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更完整關於飯澤耕太郎的譯作。
 
 
 
註釋:
 
1. 飯澤耕太郎,《與寫真同歡》,李鳳新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13),32

2. 同上,114

3. 同上,125

4. 飯澤耕太郎,《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黃耀進譯,(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2013),11

5. 同上,48

6. 蘇珊‧宋妲(Susan Sontag),《論攝影》,黃翰荻譯,(台北市:唐山,1997),62

7. 飯澤耕太郎,《女子寫真時代:邁向未來攝影之路》,楊家昌譯,(台北:城邦文化,2013),125

8. 同上,180

9. 同上,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