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唐代詩人王勃在書寫時,常常為了磨好墨就已用盡力氣,只能倒頭呼呼大睡先。妙的是,每次醒來居然就馬上能下筆成章,大家讚嘆之餘,便說他肚子裡有「腹稿」。古代中國人認為能夠思考是腹部內五臟六腑,醫學發達的現代人或許會說是「腦」在進行思考。甚至有些建築人更打趣的以腦中「黑箱作業」來比喻難以理解的發想過程。Drawing Lab的上一篇,我們透過drawing可以看到最貼近創作者精神的觀點,那麼以此看待建築人思考過程中腦子裡「黑箱作業」,是否有機會讀到更多訊息呢?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b.1971-),早年從自然圍繞的北海道來到高樓林立的東京求學。文化與空間雙重衝擊下,其辯證思考充滿狂想,積極探索建築未來的可能。三十幾歲時他開始學習彈鋼琴,在初級拜爾樂譜音符佈局中受到啟發。甚至發展出全新的幾何學「沒有線的五線譜」,展現建築中獨特空間的觀念。
鮮為人知的《藤本壯介速寫本》(註一),則以極為低調的姿態存在。原尺寸復刻書籍形式,藤本壯介使用唯一媒材是二十世紀的發明物—「紅色原子筆」。穿梭在紅色線條虛構空間裡,建築與地景的剖面成形、被否定,再與其他構想交融再分離。文字以最低調方式出現,名詞或是問句。正反、跨頁空間盡是溫和速度的線條,參雜潦草標記的尺規。
《藤本壯介速寫本》內頁196-197
若要透過速寫本裡Drawing明確辨識設計案之間切換,只能仰賴藤本壯介註解的解碼提示。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內容至今對建築師自身而言仍無法解釋。那是當時腦中模糊的想法,在紙上留下尚待探索定義的建築構想痕跡。其中包含與他人對話過程,手上紅筆無意留下的線條。過些時候回頭看,則成為觸發自身建築設計靈感的線索。
一般而言,速寫本是作為準備草稿的空間,它指向完成的作品。在當代藝術之外,將速寫本作為作品,以展示為目的較為少見。此外,它有別於平常駐足在作品前的觀賞經驗,我們需要身體參與,透過雙手翻動頁面。此時觀看的行為近似傾聽友人般的私密閱讀。反覆閱讀《藤本壯介速寫本》裡的drawing,更像是聆聽巴赫 A小調第二號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主旋律不論怎麼變化,總是有股如心跳般節奏隱隱牽動,穩定推進發想的節奏。
大尺寸建築圖具執行與溝通的功能,理性且精確。而《藤本壯介速寫本》頁與頁之間畫面相互牽引,感性且抽象。透過「思考的手」抓住腦中捉住瞬間即逝的靈感後,呈顯、解碼、再創造。Drawing乘載藤本壯介生命與空間的心電圖,是滿溢創作生命力的證明。它是創作者自我剖析的依據,同時更啟動觀看者想像力的開關。
註一:Sou Fujimoto: Sketchbook由Lars Muller Publisher出版, 2012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