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哲是華人藝術界收藏俄羅斯/蘇聯藝術品的翹楚(中)
作者:黃茜芳 12/09/2025

 

圖片提供: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身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的顧問,1960年完成學業便離開俄羅斯的邵大箴,能再見到30多年前的老同學與藝術家朋友們,當大家都是青絲已變白髮,各自行過時代的種種歷練,大環境的無情改變,唯有「百感交集」可形容。特別誠懇商請藝術家朋友們安排並拜會相關的藝術家、美術家協會等單位,邵大箴計劃的第一步成績是相當可觀。

同時,邵大箴不畏辛勞而前進俄羅斯多次,探訪許多藝術家的庫房無數次,認真的查看且翻遍了優秀藝術家的作品,終於擬定並建議林明哲可購藏的藝術家名單與相關畫作,邵大箴專業的能力與無私的付出,真是讓林明哲銘記在心又深深感謝。

談起自己的團隊(顧問李啟榮與基金會執行長吳梅嵩)跟隨邵大箴老師六度深入俄羅斯、烏克蘭等地,訪問、拜會、觀看與購藏藝術家作品的過程,林明哲深愛藝術與冒險挺進第一線的勇敢精神真實盡現無遺。而,當時是臺灣剛解除長達38年戒嚴(1949年到1987年)的頭幾年,兩岸的局勢隨時充滿許多不可控的變數。

邵大箴帶領團隊所有成員抵俄羅斯停留將近4個月,1993年。順利完成艱鉅又波折接連發生的艱困工作,林明哲除了衷心感謝邵大箴賢伉儷的鼎力相助,同時,「捏了一把冷汗」是林明哲最真切且終身難忘的感受。

 

林明哲團隊冒生命危險勇敢放手一搏

蘇聯剛解體而造成的整體社會動盪不安,加上臺灣經常看到好萊塢電影KGB特務對待犯人的各式手法,林明哲等人擔心生命安危的緊張自然是不言可喻,同時,林明哲身上帶著現金20萬美元。不過,雖然知道相當危險,心底確實希望不可錯失這難能可貴的機會,必須勇敢而冒險前去放手一搏。

邵大箴老師先行抵達俄羅斯,林明哲、藝術顧問李啟榮與基金會執行長吳梅嵩三人飛往莫斯科與邵大箴老師會合。來自高雄的林明哲團隊請問韓航在北京機場的地勤人員,有關入境莫斯科的簽證等重要問題,地勤人員的回答是「抵當地就可簽證而入關」。於是,可能是第一批來自臺灣探訪俄羅斯的林明哲團隊,先是搭乘韓航飛抵首爾(原名漢城),再轉飛往莫斯科,走進機艙赫然發現有的座椅沒有安全帶,讓習慣全世界飛來飛去的林明哲真是大開眼界。

約莫晚上九點多,才進入莫斯科機場,海關人員竟然表示林明哲團隊三人沒有「簽證」,不能合法入境莫斯科,預定隔天早上九點鐘必須原機遣返回北京。

 

用俄羅斯美術家協會的「正式邀請函」才順利入境

整團人在莫斯科機場停留至深夜三點,林明哲忽然靈機一動,決定試試最後的努力,出示了俄羅斯美術家協會副書記薩拉霍夫(Tahir Salakhov)書寫的三張邀請函;海關官員一看見這三張重要的邀請函,態度立刻180度大轉變,請眾人馬上進貴賓室休息並等候消息,直到早上七點多海關官員連繫俄羅斯美術家協會,薩拉霍夫立刻安排專車前來迎接。

由於隨身帶著美金20萬元,當然必須經過相關程序申報才能通關,海關人員分別在三個房間,忙著一張張點數所有的美鈔,此刻,所有海關官員莫不嘖嘖稱奇,「感嘆這輩子從沒看過這麼多的美金」?

由於林明哲團隊特別請問韓航工作人員有關簽證的問題,獲得「抵達當地便可簽證」的答案,才敢整裝出發。特別幸運的是有俄羅斯美術家協會發出的三張正式邀請函,讓林明哲團隊「不用簽證」就能入關,更著實深刻體驗俄羅斯對「藝術家的高度尊敬」。而且,由此可推想俄羅斯的社會是非常尊重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難怪19世紀俄羅斯的文學、美術、音樂、建築、戲劇、舞蹈等對整個歐洲大陸的藝文發展影響深遠又廣袤!第二次再進入莫斯科,林明哲團隊便用邀請函為簽證,接著次次都順利入境。

 

留學法國的列賓對中國美術發展影響不可小覷

列賓(IIya Yefimovich Repin,1844年~1930年)是19世紀後期巡迴展覽畫派的重要代表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是中國中、小學美術教材之一,對中國美國美術發展具有很相當的影響力。

1871年畢業於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畢業創作《睚魯女兒的復活》獲得當年度得金質獎章,同時考取公費留學的資格,但列賓沒選擇馬上出國,而是開始醞釀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投入三年時間,完成了西洋藝術史重要的代表畫作,現藏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


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列賓油畫《樹林一景》。

1873年至1876年,列賓在法國留學,回抵祖國開啟創作的成熟期,範圍涵蓋肖像畫、歷史畫、革命題材畫、風俗畫、靜物畫等,留下名作有《祭司長》、《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伊凡雷帝殺子》等,特別的是19世紀後期俄國民粹派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事件,引發完成了革命者的《拒絕懺悔》、《意外的歸來》、《宣傳者被捕》等。

列賓的肖像畫獨樹一格,如音樂家《穆索斯基肖像》、社會活動家∕學者《斯塔索夫肖像》、外科醫生《皮羅戈夫肖像》等名作;描繪自己親朋好友也相當精采,如《娜娃》、《休息》、《秋天的花束》等,雖然是肖像畫卻類似風俗畫,構圖隨意而自在,流露彼此之間親密的情感。

在改革之後的皇家美術學院擔任教職14年,列賓不僅參加巡迴展覽畫派的展覽,還為為巡迴展覽畫派培育出一批年輕而更具有創造力的優秀藝術家。基金會收藏《樹林一景》、《婦人畫像》等三件畫作。

 

與列賓齊名的「一級藝術家」蘇里可夫

蘇里科夫(Vasily Ivanovich Surikov,1848年~1916年):19世紀俄國美術史重要代表畫家,與列賓齊名,二人就讀首都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1876年畢業就獲得「一級藝術家」稱號,被推薦前往莫斯科一座教堂製作壁畫,從此定居莫斯科。喜愛創作歷史畫的蘇里科夫對紅場、克里姆林衛城、重要教堂等,記載時代印記的特殊場域格外感興趣,1878年開始畫《禁衛軍臨刑的早晨》,描繪彼得大帝在紅場鎮壓禁衛軍的場面,也是彼得大帝事業的開端,1881年完成,前後畫了3年,現藏於莫斯科的國立特列亞科夫畫廊(Tretyakiv Gallery)。1883年的《緬希科夫在貝留佐夫》,傳達的是彼得大帝的衰落;1887年的《女貴族莫洛卓娃》,代表彼得大帝父親在統治期間因宗教改革引發的動亂。這三件畫作的形象特別深入人心,色彩獨具特色,同時揭示歷史發展過程政治鬥爭的悲劇性,由此奠定蘇里科夫在美術史的重要地位。


蘇里科夫油畫草圖《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

《攻陷雪城》、《公主參觀女修道院》可看見蘇里科夫對色彩的敏銳程度及運用色彩的能力。蘇里科夫重要畫作都被俄羅斯各大美術館及國外相關機構購藏,基金會收藏的《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是一件完整油畫的草圖,提供了研究蘇里科夫創作生涯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