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盛夏七月,開心接受老友芳玲的熱情邀約,與好友燕妮同往我母親故鄉埔里的中台世界博物館(2009年10月3日開館)參觀「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展開一趟探索橫跨千年(8世紀到20世紀)佛教造像的豐實且愉快之旅。
這是第二次上中台禪寺,第一次竟然是中台禪寺開山前一天,知名建築師李祖原設計的代表作之一,引發業界諸多討論,曾獲2002年台灣建築獎。當山上進行拉開紅幕揭牌的典禮,電視現場轉播,我則身在山腳下的長青村,與好友芳姿姊與子華大哥共同觀看,2001年9月1日。
橫跨千年的泰國造像,在臺灣實屬難得能見到的泰國藝術經典。事實上,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遍植亞洲各地,伴隨佛教所產生的造像藝術就在各地出現在地化的轉變。尤其,泰國佛教歷史悠久,日常生活、傳統習俗與文化均受佛教相當深化的影響,佛像造型千變萬化,與我們熟悉的漢地式佛像截然不同。
具經典記載,造佛像,能獲無量無邊的功德。造像藝術猶如一面歷史的鏡子。
此次展覽有超過40件的展品,館方以全新面貌展出8至20世紀,橫跨千年的泰國造像,每尊造像皆是造像者的精心傑作。除了大量使用金屬材質,姿態豐富,題材多元,散發生氣蓬勃的意象,也展現古人對佛法的體會,使當代的我們看見泰國人歷來向佛的虔誠心意。
館方刻意把泰國不同時期的「山形門」,轉化為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邀請觀眾跟隨門的變化,看見長久以來,泰國土地人民的信仰與文化的根基。
以《希瓦利尊者像》為例,這尊20世紀,高不及26公分的銅造像,希瓦利尊者以「福德第一」著稱,形象以苦行僧描繪,是現今泰國商人最喜愛供奉的尊者之一。造像下方圓形台座,刻著泰國高棉文字書寫的《希瓦利尊者》,是商人們供奉尊者,經常選擇刻製的咒語。
《寶冠佛坐像》,此件寶冠佛像與泰國阿瑜陀耶,柴瓦塔那蘭寺出土的十二尊寶冠佛像十分相似。學界指出,自16世紀起,帕瑪萊尊者故事盛行,出現彌勒菩薩曾向尊者開示關於未來的橋段,考量彌勒菩薩像也是常見的佛教造像題材,也見有學者認為寶冠佛像身分為未來佛彌勒,或是轉輪聖王。
8-9世紀的青銅《佛立像》,軀幹修長,小腿前衣襬呈U字形弧線,反映出印度笈多王朝造像傳統。佛像寬大的眼睛,豐厚的鼻子與嘴巴,依稀呈現生活在當地族群——孟族的臉部輪廓特色。墮羅鉢底造像格外注重「對稱」的美感,甚至出現獨具當地特色的雙說法印,象徵佛陀教法的傳遞。
《藏巴拉》是9世紀的青銅造像,是佛教密法中的護法神,或稱五姓財神像,形像身材壯碩,挺有渾圓大肚,手握一袋黃金,與印度教財神——俱毗羅極為相似。
除了貫穿時空的「山形門」外,館方特以民眾習慣的「旅遊」視角,將泰國寺廟壁畫、皮影戲、水燈節等元素,融合於展陳設計之中,引領觀者細細品讀泰國佛系文化的點點滴滴。同時,為了讓觀眾能更深入了解泰國佛教,館方特別以泰北清邁有名的宗教體驗活動——Monk Chat為情境背景,設計語音導覽服務,讓觀眾不用出國,便可實際體驗與泰國在地僧人的藝術對話。
有緣能見到館長見諶法師,深深感謝芳玲的安排,尤其,與見諶法師討論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素人藝術家洪通,著實難能可貴。同時,年輕又專業的策展人陳宜安女士的詳細精闢解說,滿滿收穫非言語能形容。
認真觀看展覽,聽完館長與策展人的詳盡說明,方知原來中台禪寺的佛教造像收藏是全台第一。從「看見」到「反觀」,「人人都有清淨的佛性」是當下心底無以言說的觸動。
「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的展期到2024年5月19日。
影像@中台世界博物館
https://thelandofthebuddha.weeb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