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新車站運動之台東站part2
作者:陳維新 21/11/2023

台東站有3件公共藝術裝置,作品都與台東人文風情有關連,但考量台東站位於卑南遺址上,這是目前已知東南亞乃至環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石板棺墓葬群,總是遺憾少了與卑南文化的連結。

3件公共藝術裝置皆出自名家之手,舊站內大廳為江賢二的「比西里岸之夢」抽像畫;新建半戶外大廳是第一位台灣人入圍葛萊美獎,包裝設計師蕭青陽的「許願幣」;站外左側廣場則是台灣女婿、芬蘭建築師兼藝術家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的「銀盔」。

至於戶外大廳的蘭嶼達悟族的拼板獨木舟,印象中為早期作品,放在原台東站大廳內。

1980新建台東站時(當時稱「卑南新站」),沈睡兩、三千年的石板棺、玉器等陪葬史前文物,經考古搶救重現於世人眼前。

當時的台東新站,從站內到月台,看不到與卑南遺址/文化的連結,好幾年後,才在車站右後側保留考古探坑。2002,再陸續興建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後者位於台東站後方。

2014,台東站啟動改建時,建築師有注意到車站與卑南遺址/文化的關聯,增加前往「考古探坑」通道,再銜接往卑南遺址公園小路,但利用的人很少,一是要走路(8-20分鐘),而卑南遺址公園停車場非常廣闊;二是遊客多去史前文化博物館(距台東站約6KM)。最後,事實上,參觀卑南遺址公園人數也不多。所以,如果沒去看、也不知道車站與卑南遺址/文化的關聯呢?

或是文化部、台鐵等相關單位有沒有想過藉由車站增加、吸引對卑南遺址/文化的了解呢?

我初步看法,善用舊車站月台及通道,它還維持舊狀,沒做大多整建。例如拿掉月台樓梯間商業廣告,改設置卑南文物;或是改裝月台樑柱爲卑南式,而玉器就是很好的樣式;月台或是月台通道設置卑南遺址介紹、地景,遺址復原想像對比照,甚而做些尋寶卑南文物互動遊戲等等。

我有幸曾目睹為數甚多的卑南玉器,這些蛇紋岩(豐田台灣玉)打造的各類玉器,令人驚訝;也上過都蘭山,眺望這座聖山對台東、原住民的象徵。車站改造,其實也提供良機,讓更多人了解文化,不是嗎?

 

 

 


車站入口,九月底,台東還可看到鳳凰花


鳥瞰1980建的台東站。車站及後方廣達100公頃的河階地,即為卑南遺址範圍,背倚卑南山、鄰接卑南溪、左覽都蘭山、前向太平洋。車站前後出土1千多具石板棺及陪葬文物,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為環太平洋地區之最,也讓台東成為研究南島語族文化的重鎮。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江賢二,「比西里岸之夢」之一


戶外大廳原台東站的達悟族拼板獨木舟及其背後新增的「許願幣」公共藝術。


蕭青陽的「許願幣」。按依設計說明,「許願幣」似可旋轉,現以椅子強化固定,有損美感。


Marco Casagrande的達悟族「銀盔」,位於站外右側廣場,傳出附近居民與店家抱怨,盔面太陽反光,過於刺眼。我實地看,確實很耀眼。


從月台看卑南山下遺址。台東站為花東線、南迴線交會站,故設有3個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