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車站新運動之台東站part1
作者:陳維新 04/10/2023

台東站算是另類的新舊合體,新建的雙層曲面波浪屋頂造型的戶外大廳,遮住舊車站本體的視線,從正面只看到一小部舊站體,直到走入站內大廳,才發覺到了另一種空間,兩種看似各自獨立但又相連的建築結合而成「新」車站。兩種新舊建築定位不同,但又相輔相成,這是台東站的另一特點。

1980年代蓋的台東新站,廣場很大,但大廳塞入售票處、剪票口、候車椅、販賣店等後,空間變得狹小,人一多,只能站著;夏日悶熱,有時還會聞到左側廁所飄散過來的淡淡尿騷味。這是我記憶中的台東站。

現在的站內大廳「清空」,空間變得寛敞清爽,左右兩面牆各擺放以塑鋁板、碳烤漆複刻江賢二的「比西里岸之夢」抽象畫。

江賢二,旅法藝術家,現定居東河金樽。他的畫,柔細又奔放、輕盈而萝幻、鮮艷帶詩意,兩幅畫描繪成功三仙台附近阿美族部落的山海景象,令人響往,為站內大廳注入人文藝術氣息。

花東27個車站改造中,台東站大廳的藝術感,很是引人注意。別忘了,這是舊建築,只是空間結構調整、擺設公共藝術,感覺就完全不一樣。這是建築奇妙之處,我之所以愛看建築,此其一也。至於舊站大廳的「功能」,則由新建戶外大廳替代。

半開放式挑高空間的戶外大廳略呈東北--西南坐向,由上下兩層各23個大小不等面積的曲面屋頂構成,大廳內規劃商店,有舊候車椅、也有新設木板長椅、或是店家的圓桌椅,供旅客餐飲、休息,讓戶外大廳多了休閒功能。

戶外大廳為輕鋼骨結構,屋面配以木造支架,營造輕盈感。雙層挑高屋頂,並在南北兩側加設水池,種植樹木、水生植物,大大增加遮陽、通風與採光效能,中午炎熱,微風一吹,便覺凉爽,算是很成功的綠建築了。

建築師甘銘源(註)以波浪造型為戶外大廳的設計概念,從正面看,兩層曲面屋頂像是波浪往海洋散開,但我也感覺像是敞開雙臂,展現台東熱情。

建築師顯然很滿意他的設計,這從戶外大廳北側設置的水池可以看的出來。

相對於戶外大廳南側一隅的水池較深,並以栽種水生植物為主,以減低下午時段的烈陽炙熱感。北側則是整面水池,它由方形及長條形構成,水非常淺。方形、長條形水池中間,為通往大廳步道,步道兩旁種以矮樹,以美化景觀,不難知道其用意為造景水池,於是到了夜晚,造景水池清晰反映雙層曲面波浪屋頂結構的倒影,十分美麗。

如果到台東旅遊,坐火車的,不用急著離開;開車的,不妨來繞一下,欣賞這座有美感的新舊融合的車站,尤其夜晚,台東站的美感,更是一覽無遺。

 

註釋:

台東站為甘銘源、李綠枝夫妻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台東站北側夜景,戶外大廳雙層曲面波泿屋頂及結構倒影之一
 


台東站北側通道夜景

 


台東站南側水池,雙層曲面波泿屋頂及結構倒影

 


台東站新建戶外大廳,背後凸出建物為舊站,仍保留原站名字體

 


舊站大廳北面的江賢二「比西里岸之夢」

 


舊站大廳南面的江賢二「比西里岸之夢

 


南側看戶外大廳

 


南面看戶外大廳,與站外凉亭同為曲面。原台東站廣場並無種植樹木,此為新種,畫面左上角可見舊站建築

 


戶外大廳內部

 


通往舊站大廳

 


台東站主入口/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