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論述系列1:意在形外──中國文字的解構與重現
作者:謝慧青 26/05/2023
由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台北藝廊與美華藝術協會合辦,於去年(1998年)八月四日起至廿四日在紐約林肯中心考克畫廊(Cork gallery)所舉行的「意在形外——中國文字的解構與重現」畫展,共展出九位藝術家的廿三件作品,參展的藝術家包括:王己千、王方宇、衣玫瑰(Rose SigalIbsen)、莊喆、谷文達、徐冰、張宏圖、林世寶、蔡文祥。
 
此次展覽主要是想呈現中國文字在現代藝術中豐富多元的表現。由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中國文字在藝術上的表現形式,已由過去的書法形式逐漸改變轉化,一種表現方式是藝術家們嘗試將書法的筆法與線條抽象爲純粹的繪畫語言,王己千、王方宇,衣玫瑰、莊詰、林世寶的作品是屬於此類;而另一種方式則是企圖徹底顛覆文字的結構與書寫模式,如:谷文達、徐冰、張宏圖、蔡文祥的作品。
 
此次展出的九位藝術家,年紀縱貫了老、中、青三代,而原籍則包括了大陸與台灣,也囊括了對中國書法極有興趣的一位羅馬尼亞籍女藝術家的作品。有趣的是,較年長有傳統書畫基礎的一代多是由將書法抽象轉化,作品仍呈現傳統文人書畫的風格,作品也多保留了平面的形式;而較年輕的一代則嘗試在觀念上顛覆文字的形象與意義,如果說文字象徵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解構文字則象徵了對傳統價値的挑戰,結構的重組則代表了文化融合重組的可能。
 

王己千的抽象書法
 
在參展的藝術家中,年紀最長的一位是九十一歲高齡的王己千,在他最近的五、六年,創作了許多「抽象書法」,他將書法越寫越抽象,筆劃與墨色有時隨意到無法辨認的地步,但是筆墨與間架卻傳達出抽象的美感,另人聯想到美國四、五○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於去年以八十四歲高齡逝世的王方宇,他獨創的「新體書法」,則是「以書爲畫」,將字的線條變成了飛舞的抽象符號,傳達出字的意境與內涵。展出的作品〈鹿〉,將原來「鹿」的筆畫加以變化,看來就像一隻頭上有角,撒開四蹄,正在飛奔的鹿。展出中唯一一位女性、也是唯一一位非華裔藝術家衣玫瑰,她曾在美國與中國大陸學習書法多年,雖然不會中文,卻對書法有特別的熱情。她的〈春季自然,全體在生與游子〉,結合了書法與繪畫,「游子」二字在她的畫中就像飄在天上的飛花,整張畫流露出春天萬物欣欣向榮的活力。對不識中文的她來說,中國字就像是優美的線條與圖形吧!
 

秋情
 
在六○年代與七○年代早期大量以中國文字做爲繪畫素材的莊喆,在他所展出的作品〈秋情〉中,不論是書法與抽象繪畫都企圖表達南唐李後主詞「秋情」中的寂寥意境。在他六○年代的作品中,一般來說,畫面上文字的字義即是作品的主題,所有的繪畫元素都企圖表現這個主題;但到了七○年代,文字的字義在他的作品中已不再佔有決定性的地位,正像他另一件展出的作品〈構成〉,文字只是畫面元素的一部分,也無法確實辨認文句的內容。林世寶的〈無〉,也是藉著字形與字義來表達他所要說的主題;大大的金色「無」字横跨整張畫面;晝面正中心的圓形,是他作品一貫的風格:圓是○,是零,是起點,也是終點,「無」是開始也是無限的可能;宇宙天地與自然生命,交織成一曲和諧的交響曲。
 
張宏圖的醬油書法
 
張宏圖的〈醬油書法〉與〈佳士得拍賣目錄〉,繼承他的一貫風格——挑戰文化圖騰。他用最便宜的醬油替代墨汁來書寫,書寫的內容不是詩詞也非交章,卻是唐人街衣廠的招工廣告。他將象徵高等交化的書法與代表勞工階級的衣廠招工作了對照,並將價格高昂的佳士得拍賣團與製造工人的勞力巧妙並置。蔡文祥的〈無題詩〉,則是將文字慣用的書寫模式與順序打破。他將他的手稿裝訂成書,每頁的文字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有的詩句成環狀排列,隨處可以開始也可以結束,有的一頁上只有一個字。作品中處處可見的螺線形狀,與文字「回」的形狀相近,也是藝術家探求宇宙基本與無限性的代表。
 
 
 
 
註: 本展「意在形外—中國文字的解構與重現」,於1998年8 月4日至24日於紐約林肯中心考克畫廊舉行。本篇策展論述原發表於《藝術家》雜誌第48卷第1期,頁496-497。原文因篇幅關係,曾被刪減。目前無法尋得被刪除部分,請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