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環境融合的池上站,配上站內外的3件公共藝術裝置,帶出田園氛圍,這是池上站的另一亮點。
3件公共藝術裝置各有特色。
位於站內大廳的「風之谷」,材質為網狀不鏽鋼,在不同光源下,反射出不同光暈,創作者想要塑造雲朵隨風飄浮的感覺,呼應了明亮站體引進站外樹蔭。
位於第一月台走道呈現不規則帶狀的「綠色大地」為玻璃與不鏽鋼,雖要仰頭才看得清楚,而美中不足,不過我認為,應是以繽紛色彩,平衡不鏽鋼拴的冷硬,讓視覺活潑。
位於站外的「農閒」則是搭配建築師設計仿水圳的帶狀水池,在水池內裝置一隻悠哉泡水的黃水,黃牛背上有白鷺;水池外的老樹下,則裝置悠閒吃草的黃牛。水圳、黃牛、老樹、半木構造仿米倉意象的站體,加上光影搖曳,構築出一幅田園景色。
我個人觀點,3件公共藝術並非一流作品,但與池上站卻相得益彰,顯示出建築師企圖打造屬於池上人的社區場域車站。
當初建築師說服台鐵與池上居民,不要北移另建新站體,原地整建,保留台灣傳統車站為小鎮的交通匯聚中心。
我分別於上下午、夜晚去看池上站,思索著蓋新的容易、新舊整合困難,建築師何以捨易求難?
我的想法是維持景觀,等於保存居民的歷史記憶,但要加入元素,豐富景觀、延續記憶,這是池上站設計為具有現代明亮感,也帶有復古風貌,並且與環境融合一起的用意,也因此,不像大多數車站前廣場是停車場,而是設於站外兩側,並以樹籬區隔,讓廣場空間獨立出來,可以做為池上的公共活動或休閒場所。
換言之,這已具有社區改造的雛型,也是池上站改建的最大意含,藉由車站的改變,喚起社區的凝聚力。
接下來,就看池上人如何接棒走出池上的未來。
「風之谷」/白天
「風之谷」/夜晚
「綠色大地」/白天,第一月台往大廳方向
「綠色大地」/夜晚,剪票口往月台方向。
「農閒」
「農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