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漏新展望重要得獎作者與作品
北美館(1983年12月24日)成立的隔年(1984),正式推動「第一屆中華民國繪畫新展望獎」,對於台灣首座公立現代美術館,「在競賽展類項中,以『中華民國繪畫新展望』最具代表性,其積極帶動台灣現代繪畫發展,也間接主導了台灣八○年代藝術主要流派。」(見黑體文化出版《台灣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P21)。
陳幸婉的《作品8411》獲得第一屆中華民國繪畫新展望獎首獎
「台灣現代繪畫的導師」李仲生(1912-1983)不僅擔任第一屆評審委員之一,更代表致詞,對學生陳幸婉能夠獲得首獎,推想很開心,但這件《作品8411》(木頭、壓克力彩與紙,105x149x(3)cm,1984)畫作被擠在莊普《顫動的線》與賴純純《讚美詩》作品間,造成彼此牽制,更相互干擾,三件得獎作品沒有一定專業的空間展示,試問觀眾如何在這壅塞到爆的空間好好看作品?這樣不專業的表現,怎需內行人指陳?外行或看熱鬧的觀眾也是啞口無言的。
北美館是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標誌台灣美術發展史上『美術館時代』的來臨。「新展望」與「現代雕塑」積累的線索,無疑回顧了北美館在草創初期藉由競賽展的策略與機制,建立與當時方興未艾的台灣當代藝術的互動關係。換言之,北美館適時適度地承接美術館成立前後八○年代之間台灣當代藝術積蓄的能量,順勢開啟九○年代北美館所展現當代藝術方面的格局與視野。
上述就是北美館的主體性之一,參加「新展望」與「現代雕塑」比賽、入選與得獎的藝術家們何其多?現身展場的得獎藝術家作品不是最重要代表作的不爭事實,莫不讓人質疑?雙策展人的評判標準何在?以賴純純為例,《讚美詩》一作是1986年二月得到1986年中華民國繪畫新展望優選;而同年十二月,她以《無去無來》獲得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後轉型為雙年展)的首獎!在「前衛與實驗」這個單元,哪件作品比較重要?是不言可喻的!!!
四十歲的北美館對當代藝術脈絡開展的貢獻有目共睹,也是對「建構過去與現在關係」要求的回應。「新展望」是一個較廣泛的基準點,沿著其所刻劃的軌跡,追溯北美館對當代藝術創作與觀念接納與適應的源頭,隨「新展望」日後轉進「台北雙年展」脈絡的曲折,理解「新展望」被稱為「台北雙年展」前身的緣由。
事實上,「新展望」是一個泛稱,指的是「1984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1986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1988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 、「1990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1992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1994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六項展覽。展名雖經數次更迭,然而這六項展覽都是以「競賽雙年展」展覽機制持續近12年的運作。循此展覽機制進入北美館典藏的33件作品就是「新展望」最具體的傳承(Legacy)。
遺忘走在時代尖端的藝術家裝置作品是錯誤的
熟悉八○年代台灣現/當代藝術發展的人們,一定很記得張永村大型水墨吊掛的大作,這回的「狂八○」,卻只出現在展示櫃中目錄的封面,以及電子書中。
此外,歷屆得主如盧明德、顧世勇、 楊柏林、王文志、陸先銘、陳正勳等人及其作品出現在電子書裡。
吊詭的是舉凡裝置手法(Installation)的作品(當時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還沒在台灣盛行),刻意不挑選展出,除了展覽空間過小之故,我不禁回想:「難道九○年代大行其道的不是裝置藝術作品?」 怎能不重視裝置藝術進入台灣藝壇前的時空背景?
以得過2019年國家文藝獎的莊普(1947-)為例,1986年的《顫動的線》是平面與多媒材結合,獲得市長獎;1992年現代美術雙年展得獎的是裝置作品《光與水的移位》,讓台灣藝術界耳目一新。
目前任教台南藝術大學造形所的顧世勇(1960-),《藍翼》是1988年「1988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的優選獎,數年後的1992年、1994年,在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獎項中,以《藍瞳孔I》與《憂鬱烏托邦》分別獲得首獎!這二位台灣裝置藝術的先驅怎能被遺忘呢?
顧世勇的裝置作品《藍瞳孔》
在「實驗與前衛」沒有專設「台北雙年展/新展望」專題展,無疑是館長忽略/遺忘了北美館成立的宗旨,且,大刀闊斧成立自己青年時參與的《息壤》專區(不少觀眾反應為《息壤》的回顧展?)這樣的作法合宜嗎?用納稅人的錢大大哄抬館長參與過的藝術行動,對嗎?當真應證「激情才會被看到,不激情作品被忽視」的事實嗎?
「息壤當然重要,現任的藝術家/館長王俊傑會有自己的位置,但不能主動往自己臉上貼金,並且用的是公部門的資源,經費來自文化部與台北市政府等,現今這樣的操作就難看了!」是我的肺腑之言。
在認真閱讀〈1986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電子書時,讀到去年病逝的「關廟王子」黃宏德(1956-2022)的畫作與簡歷,想起這位被外界認為酒不離身的畫家,他的作品如此純粹而簡潔有力,能理解他畫作的藏家不算多。某年,他搬到花蓮暫居,我趁出差花蓮之便,兼程去探望他,當時他養了一窩的小貓咪,暫擱畫筆,可是他靦腆的笑容與談起藝術的容光煥發,迄今讓我記憶猶新。
眼角餘光再放遠些,看見兩件借自台南市文化局的洪通畫作,很震驚,因為北美館是台灣三大美術館中唯一典藏有洪通(1920-1987)的畫作《節日》,在數千件典藏中,典藏品要真正露臉展出不是易事,這「捨近求遠」為哪樁呢?
洪通的作品《節日》是北美館的珍藏
1996年5月,畫家張振宇當館長期間,引發的風風雨雨在藝術界是不會被遺忘的,同時,他曾與德國阿亨美術館合作舉辦「臺灣:今日之藝術」,洪通作品參展,是20件作品的小型個展。其他參展藝術家有朱嘉樺、陳順築、侯俊明、黃進河、陸先銘、李明則、李銘盛、吳天章、王為河、嚴明惠。外國的美術館重視台灣最接地氣的素人畫家洪通畫作,這小規模個展對洪通表達敬意,然則,王館長是否知曉館內典藏有洪通畫作,我是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