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新車站運動之光復站
作者:陳維新 20/07/2022
改造後的光復站水波形立面,帶有前衛現代設計感,卻沒有彰顯光復阿美族特色,以及未善用車站旁的老樹琉球松,殊為可惜。
 

光復站水波形立面
 
光復站,最初名為「馬太鞍驛」以車站鄰近馬太鞍(Fata'an)部落之故。馬太鞍與太巴塱(Tafalong)為阿美族最古老部落之一,是光復的最大優勢族群,直到日治時期因開設糖廠,才有大量西部客家、閩南人移居,二戰後再加入榮民,鄉名遂由「馬太鞍」改為「光復」,「紀念台灣光復」也。即便如此,阿美族人口仍佔了一半。
 
如果藉由車站改造,順勢恢復「馬太鞍」舊名,最是理想不過了。過去阿美族人就曾倡議將「光復鄉」更名為「馬太鞍鄉」,但不了了之。
 
 

月台柱子的雕刻
 
或許更名,事涉複雜,不易進行。改造後的光復站,因而在進出月台處及月台都加了原住民風的雕刻及歡迎語,但細看其作品,明顯少了原住民的粗獷風格與線條簡單卻有力道,我不禁懷疑點綴性質成分居多,而非積極展現原住民文化。這也不難由建築體內外看的出來。
 
同樣水波形的瑞穗站。因前站地形過於狹窄,難以拍照,此為後站照
 
光復站與瑞穗站同為水波造形。瑞穗站體更長,也有後站,但內部並無特別設計。光復站則在立面設計、候車廳下了功夫,例如立面兩側窗戶,加設帶有柵欄意象的裝飾板,以及候車廳的水波形天花板飾板,都與水波形屋簷相互呼應,豐富了車站視覺,也增加了動感。除此之外,看不到光復阿美族特色。
 

光復站窗戶外的柵欄式裝飾
 
候車廳內天花板水波形飾板
 
其次,位於光復站左側舊宿舍旁有棵列管的琉球松,為設站之初所種植,彎曲、蒼勁,顯露強烈的生命張力。老樹、老屋與散落針葉的組合,充滿復古風味,是光復站的一大亮點,但不知何故,沒有納入改造範圍之內。
 

琉球松
 
或許是台鐵已將舊宿舍外租,租約尚未到期。時至今日,花東線有不少車站,站前兩側土地所有權仍為台鐵,但皆已長期外租,一時收回,恐非易事。
 
然而琉球松一旁緊鄰舊宿舍大門;另一旁則相鄰改建的白色鐵皮屋,畫面實在很不協調。我裡裡外外,走來看去,找不到一個拍照好角度,如果有好好規劃的話,應該是不會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