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鳳林站時,有點熟悉感,憶起曾造訪的鳳林幾座菸樓,「沒錯!」心裡說著,這是菸樓的轉化,再看到候車室與月台擺放著舊小學坐椅,聯想到象徵全台校長人口密度最高的「校長夢工廠」。顯然的,鳳林站意象是重現小鎮榮光。
仿菸樓意象的鳳林站立面,可以與以下3張鳳林舊菸樓對比
鳳林現在還保留10幾座菸樓,見證50年代,曾興盛一時的菸葉產業。留存下來的舊菸樓,已逐漸轉型為觀光文化。
舊菸樓,以上3張攝於2014年
「校長夢工廠」原為日治時期鳳林支廳長官官舍,改為陳列鳳林教育文物,彰顯鳳林培養出100多位校長的驕傲感。
候車室舊小學坐椅,及代表客家花布貼紙
巧合的是2014年,鳳林站改建落成,鳳林也通過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審查,成為台灣第一個「慢城城市」。目前為止,台灣有13個鄉鎮希望成為國際慢城組織會員,但包括鳳林在內,只有4個小鎮通過審查。
舊小學坐椅、月台、火車
鳳林站前左右兩旁的雕塑與公共藝術造景,以及車站內的貼畫,都有駝著城市的蝸牛,即是國際慢城組織的LOGO,是現在鳳林小鎮的另一驕傲。
車站廣場左側公共造型雕塑
建築師楊炳國將菸樓、文化與慢城意象融入於鳳林站,展現傳統、客家及未來展望,簡約而清晰,難得佳作。
鳳林小鎮知名度不高,像我是看到慢城LOGO才知道台灣有一些城鎮想加入,也才了解鳳林社區有志之士與NGO人士合作,從事社區改造,經過4年努力,成為台灣第一個慢城。
車站廣場右側慢城標誌雕塑
按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為1999年義大利托斯卡尼地區3個小城所發起。蝸牛為其logo,寓意淺而明顯
過去到鳳林主要是吃冰,及到有點像公路飯館形態的老店,吃上一碗燴飯或什錦麵,台9線拓寛後,取代貫穿小鎮的舊省道後,有時便就繞過去了。
我對台灣還算很熟悉,對鳳林的認識,也只到這樣而已,可見鳳林小鎮復興之路,走來辛苦,需要外界更多的關懷,我想這是鳳林站的最大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