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線27車站改造,台鐵規劃4個車站裝置公共藝術:新城(2件/編列1200萬)、池上(3件/編列900萬)、台東(3件/編列1000萬),單件作品編列經費最多為花蓮站1千萬(註1),位於一樓迎賓大廳地面,由彩色玻璃等多種材料構成的「洄瀾鯨奇」併貼畫。
依台鐵招標簡章,花蓮站公共藝術主軸為「植基歷史,開創未來」。徵選勝出藝術家創作出這幅長74、寬29M大型作品。
「洄瀾鯨奇」
「洄瀾鯨奇」主視覺為一大一小抺香鯨,搭配一旁潛水夫、鬼頭刀、飛魚。再於外圍環繞大小不等圓型馬賽克,包括花蓮觀光點、山岳海景、廟宇與族群,「訴說著花蓮山之脈動、海之氣息、人之足跡」。
「洄瀾鯨奇」周邊馬賽克圖案選之一,自左上順時鐘方向依序:鳳林熱氣球(追隨台東熱氣球,知名度不及鹿野高台)、鯉魚潭、奇萊山(應指奇萊北峰,此山為百岳「十峻」之首,明顯可見及常攀登)、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為賽德克族自我稱呼。魏德聖曾於壽豐拍攝「賽德克巴萊」電影,不知與此有無關聯)
「洄瀾鯨奇」馬賽克圖案選之一,自左上順時鐘方向依序:打耳祭(卓溪布農族射耳祭,射耳祭為較普遍稱呼)、光復糖廠、東華大學、碧蓮寺(豐田神社舊址)
我不太能理解「洄瀾鯨奇」有怎樣的「植基歷史、開創未來」,就像視覺被抺香鯨佔據,會有多少人逐一看地上的圓型馬賽克(有些內容可能要斟酌)。
我看到的是現在的花蓮觀光,不是開創國際觀光的花蓮;我看到的是漢人視野的大眾旅遊,不是多元族群文化的花蓮意象。
二樓大廳售票處外的「天佑花蓮」窯燒磚拼貼畫
以「洄瀾」為例,這是漳泉人對花蓮的稱呼。花蓮因為族群多元,有不同舊稱。花蓮站位置原為撒奇萊雅族(Sakizaya)居地,花蓮一稱「奇萊」即為其族名轉音。
後站大廳蛇紋岩懸石
撒奇萊雅已取得正名,不像其他平埔族還在爭取中,部落也在10幾年前恢復火神祭(Palamal),紀念那段被漢人官民欺壓,幾乎滅族的悲傷過去。
後站二樓
撒奇萊雅列入與否,並非重點,但「洄瀾」卻有待商榷,曝露對土地歷史人文認識不深,一如每人都知道花蓮有慈濟,但不見得知道台灣另一大民間信仰教派:慈惠堂、勝安宮系統也是誕生在花蓮,這是花蓮這塊土地孕育多元文化見證之一。
我的看法,就當欣賞一件美麗作品,忽略那些解讀好了!
註1:
花蓮站公共藝術還有位於二樓的「天佑花蓮」窯燒磚拼貼畫作;後站大廳天花板懸掛重達1噸,感覺像臥薪嚐膽的蛇紋岩,以及後站通往前站通道入口牆面 設置供人拍照打卡的鯨魚壁畫。至於創作者、意涵及經費,還有待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