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技術下的美學形式(一)
作者:陳奕如 23/09/2021
  如果可以將NFT所創造的策展現象視為一個社會慣例 (social convention),當展出空間、環境、材質全被擠壓在一個平面的螢幕上,反映了轉換審美習慣的必要。
 
  「與其試圖通過購買與藝術沒有實際關聯的數位證書支持藝術,不如通過購買他們的藝術來支持藝術家。NFT 是嘗試解決問題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註1)。Ben Davis 認為,數字藝術熱潮與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有關,他們對迷因類的東西有感情,也有不同的所有權觀念。與其收購房產、收藏品,許多人開始以購買了視頻遊戲中的虛擬皮膚和武器作為積累地位的象徵。(註2) 資本經營的共構將改變了人們對影像挪用的看法和評價方式,也可能影響未來的主流視覺文化。
 
  NFT平台上藝術作品的類型包含了演算藝術、網路藝術、迷因、遊戲卡、概念設計、插畫技術的3D虛擬模型與2D圖像,大量使用Maya、3ds Max、Cinema 4D、Houdini、Adobe 系列軟體等大量渲染引擎製作。
 
  觀察NFT上前五名(Generative Art)的美學形式,發現一方面,它們以回歸符號學的方式表現。在既有視覺文化下進行挪用,建構或是修改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則是將NFT 運作機制(加密技術、區塊鏈概念)融入創作理念,以行動表現。
 
 
Beeple的藝術特質
 
  Beeple 本名為Mike Winkelmann,是一位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平面設計師,他從事各種數字藝術作品,包括短片、在創用CC授權下作VJ 循環視頻、Everyday系列、和 VR/AR作品。  
 
  他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在Instagam社交平台上以@beeple_crap進行每日的發表。2021年三月,是Beeple開始爆紅的開始,在佳士得的第一場純數字拍賣,將“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NFT鑄造代幣拍得 6900 萬美元,成為第三貴的在世藝術家作品。
 
Christies Images LTD/BEEPLE
 
  Beeple以CG製作手法,從Turbosquid.com 和 Kitbash3d.com下載3D現成物,以政治性的圖像進行敘述性創作。以Cinema 4D組合這些現成物、製造一個場景後,經過渲染,再截圖下來。這些技術提高整體作品的製成效率。
 
  當每日創作對Beeple來說變成習慣,當他沒有靈感時,他會到Twitter上面看評論,擠出一些新的想法。有時看他的作品會覺得沒麼內容,純粹很消費性地在畫。就他所解釋,他往往在下筆前就有要畫甚麼的頭緒了,並選擇有意象的圖像。
 
   「設計師是看到別人問題的人,藝術家是製作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並試圖出售它的人。 NFT就是這麼吸引年輕藝術家」(註3)。而他也自己承認自己做的就只是很多的垃圾而已。(註4)
 
  雖然“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是以五千幅作品拼接而成的作品,包含Beeple這十三年所經歷了四個創作時期,放大後,將可看到許多不堪入目的繪畫。
 
  2018-2020的Beeple為政治諷刺插畫家。這時期的Beeple 幾乎以川普為主角,繪畫反映了初期的科技反烏托邦和政治暴行。他以粗俗的圖像、對美國社會特定的意識形態傾向,進行現成物 (既有創建CC的3D檔案)的拼貼。現在看來,簡直是社交媒體憤怒的產物。佳士得對Beeple作品中個別圖像的預覽都來自這個時代。也是Beeple目前被認定獨樹一幟的藝術定位所在。
 
取自Beeple網站,每日系列的代表作品 <https://www.beeple-crap.com/everydays>
 
Beeple_crap, ,取自Beeple_crap instagram,螢幕截圖。 
 
  2015-2018的Beeple是科幻插畫家,有許多 DeviantArt 風格的夢幻景觀、大型機器人結構、注視著光之門戶或面向著發光球體的小人物。
 
Beeple_crap, ,取自Beeple_crap instagram 2018/8/7,螢幕截圖。 
 
  2011-2014的Beeple 只是在日常練習中嘗試工具。圖像通常具有豐富的紋理,混雜多種圖案,並具有花哨的色彩。
 
Beeple_crap, ,取自Beeple_crap Instagram 2015/6/7,螢幕截圖。 
 
  2007 -2011 年的作品,是在Beeple成為像素藝術家之前的手繪練習作品。
 
  Ben Davis 在“I Looked Through All 5,000 Images in Beeple’s $69 Million Magnum Opus. What I Found Isn’t So Pretty”將Beeple的每日藝術內容評論為粗俗、媚俗。
 
  討論Beeple的創作風格,也可順勢觀看:https://makersplace.com/ 上面清一色的動漫畫風,以數位技術美學影響後產生的審美傾向與品味,均以新媒體技術對政治、社會觀察翻新。除了反映了時事,使用現在最先進的技術,表現出現在年輕人網路習慣的視覺文化,包含很強的 4Chan 風格與很強的挑釁意味。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將視覺文化定義為某一團體、社群或社會彼此共享的實踐。意義便是透過這些實踐而從視覺、聽覺和文本的再現世界中創造出來。CG技術影像動漫本來就是被大眾文化所接受,加上個體創意與智慧財產權的生成與利用、以休閒娛樂消費支出為主體,重視官能感知。面對媚俗的CG類型的作品,NFT市場開啟了讓觀看者和買家主導現代文化資本的可能。
 
 
MEME讓觀看者製造意義 
 
  迷因是區塊鏈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事件。它們可以迅速傳播開來並廣泛傳播。 
 
  “Doge” 被認為是互聯網上最具標誌性和最著名的迷因之一,它是一個看起來很興奮的柴犬的形象,這隻柴犬名Kabosu,已作為 NFT 以 400 萬美元的價格出售。
 
https://very.auction/ 螢幕截圖
 
  「我拍照片是為了更新我的博客」佐藤(柴犬主人)說。 「我每天都拍很多照片,所以那一天沒什麼特別的。」(註5)
 
  以Kabosu 照片製成的Doge 迷因在 2010 年代初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最著名的是 Comic Sans 字體的內部獨白字幕。隨後幾年,Doge 從 Reddit 和 Tumblr 傳播到 4chan、YouTube 等其他平台,甚至在 2013 年底成為 YouTube 上隱藏的複活節彩蛋。
 
  它的字幕組成像 LOLCats迷因一樣,像是在模仿貓跟狗說話。「Doge由兩個詞的短語構成,第一個詞通常是(so/such/many/much/very)其中之一,與正確的英文文法背離。舉例來說,牠會說『Much respect. So noble』;而正確的Doge會是『Much noble, so respect』除了這些短語之外,Doge的話語通常以一個詞結尾,最常見的是 『wow』及『amaze』和『excite』等」。(註6)
 
(圖) Dogesleigh Photograph: secretlondon123 on flickr (CC-BY-SA). Image manipulation by Shiona Tregaskis Photograph: Guardian
 
  2013年底狗狗幣 (Dogecoin)出現,它上面印有 Kabosu 的面孔,是基於對比特幣繁榮的諷刺。2021 年,由於Elon Musk的公開支持,更讓狗狗幣的幣值水漲船高,吸引成千上萬的支持者。
 
  Doge迷因在NFT上的成功似乎沒有既定公式。作為Doge迷因先驅的”lotcat”在鑄造為NFT後,也尚未獲得買家青睞。任何試圖把它變成藝術來述說的詮釋都太牽強。唯一確定的是,所有互聯網上的重要歷史,經過一番幽默的演變後,將成為流行、有人氣的NFT。
 
Lolcat 在Opensea上拍賣的螢幕截圖,取自<https://opensea.io/collection/i-can-has-cheezburger>
 
  迷因被視為藝術的表現形態是因為它具有時代精神、具有創新的表達形式的,紀錄某一社群對某些圖符(icon)的挪用歷史。網路社群十分擅長以挪用( appropriation)的手法,「借用」和改變文化產品、標語、影像,來宣示他們對優勢意識形態的反抗。從某知名影像挪用而來的影像,可以對與其合成的影像圖符意義進行逆轉,產生某種雙重意義 。
 
  「誰擁有生產工具,誰就可以控制社會媒體所製造和傳播的想法與觀點」的想法源自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理論。「馬克思的想法,可以助我們釐清, 我們該如何把影像詮釋為意識形態主體 ( ideological subject)。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虛假意識 (false consciousness),是由優勢力量散播給群眾的。群眾在優勢力量的強迫下不假思索地將它們納入信仰體系,進而促成工業資本主義的興盛。」(註7)
 
  另一個在NFT取得勝利的是〈災難少女〉(Disaster Girl)。
 
“Disaster Girl”,Dave Roth 拍攝
 
  〈災難少女〉這張照片被編輯成歷史上的各種災難,這張照片拍攝於Zoe Roth小時候,她頑皮地笑著,經過十多年迷因社群不斷地將她的形象重新使用作後,Zoe Roth以近 50 萬美元的價格將她的模因原件作為NFT出售。Roth家族保留了版權,並將獲得未來銷售額的 10%。
 
  「它(這張照片)總能找到一種方法來應用在任何新的、可怕的事件上,我嘲笑了很多人。」(註8)
 
多年來,Zoe Roth已經看過數百次她的照片被應用在不同的文本之上。種族正義抗議期間的分享是她的最愛之一,照片取自<https://imgflip.com/i/43i3k6>
 
  迷因可說是網路社群的結晶。藉由對影像圖符(icon)的挪用,把重構意識形態的權力回歸到觀看社群身上。迷因裡的戲仿(parody)其實背後也暗示出一種多元文化的需要。第二創作可能讓我們對主導式的西方文化有一種逃避的效果。
 
  2017年為了參加一場《Meme art Show》,@yesterdaynite則將迷因、梗圖變成油畫。迷因的藝術形式擁抱媚俗的低眉美學以及日常文化裡的粗俗元素,來挑戰現代主義菁英傾向。
 
 
@Yesterday Nite 2017/4/8 instagram,螢幕截圖
 
  配合著後現代對作者功能死亡的理解,迷因也具有敞開來的閱讀結構,使讀者可以依任何選擇的方法進入文本,產出新的意義。與其說這些意義產自於個別觀看者的腦海之中,不如說是與他們與背後社群協商過程的結果。文本所釋放的愉悅感,使得讀者可適當地放棄原始文本顯義的界限。
 
  當整體社會邁入了數字文化、虛擬貨幣足以成為世界中的另一個經濟體
現在,原本的低眉美學(low brow art)將被納入優勢視覺文化,被「高品質」設計的手段所吸收。對數位拼貼與迷因中的影像元素討論,援引自符號學的概念。以拼裝手法挪用次文化商品,並銷售給主流消費者時,這些圖像雖然失去了原先的政治意義,仍可對既有的主流聲音產生歧音。
 
 
 
 
 
 
註釋:
 

1. Tingle, Chuck, Twitter. March 20, 2021. 
https://twitter.com/ChuckTingle/status/1372989958147862531

2. Davis, Ben. 2021. “What the NFT World Can Learn From the Great ’90s Comic Book Bubble. (It’s a Cautionary Tale).” Artnet, March 30, 2021.
https://news.artnet.com/opinion/nfts-90s-comic-book-bubble-1955239

3. Maxon. “Beeple @ NAB 2020 | Maxon Cinema 4D.” YouTube video, 1: 08: 56. 2020/4/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orBnqL61I

4. Beeple. “Archive,” Beeple-crap, 2021/9/7拜訪,
https://www.beeple-crap.com/archive

5. Know Your MEME, “doge history,” Doge NFT Auction, p2021/9/5 拜訪,
https://very.auction/doge-history.

6. Wikipedia. 2021. “Doge”. 2015/5/2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Doge

7.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台北:臉譜,2013), p.81.

8. Roth, Zoë. 2021. “The World Knows Her as ‘Disaster Girl.’ She Just Made $500,000 Off the Meme.”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9, 2021.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9/arts/disaster-girl-meme-n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