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際,我為漢先生的《為建築看相》一書配圖,繼而展開一系列的共同書刊出版計畫,因此我倆常有機會討論一些相關事宜。有一回漢先生特提到《金‧玉緣》與《認識中國建築》兩本小書。這是為了紀念故世的師母蕭中行女士所刊行的叢書,委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刷暨發行。這兩本書的印刷數量不多,流通不廣,因此漢先生表示有意重新編輯刊行。當時我並未將此兩書列在計畫之中,關鍵在於《金‧玉緣》的圖片非我所長,不像其他的建築專書,我手邊缺乏攸關的照片,難以相輔配合。所幸如今賴資訊公開,許多美術館的圖片得以引用,本書圖片凡標示○c者,皆取材自各個美術館之網站,餘者則是我參觀美術館之際所拍。
《金‧玉緣》封面
2014年漢先生故世,出版的計畫暫停了一段時日,2018年與典藏藝術合作重啟漢寶德系列書刊,於是將《金‧玉緣》納入。《金‧玉緣》原書有「玉與中國文化」、「中國的青銅文化」與「明清銅爐展的文化意義」三篇文章與二十二張圖片。為了符合系列書刊的體例需求,乃特選了漢先生所撰寫的「青銅器中的童趣」、「石破龍出畫碑首」與「一隻宋枕中所見的文化精神」等,編輯完成《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1994年10月9日至1995年4月9日舉辦「認識古玉展」,配合展覽出版了《認識古玉》一書。「玉與中國文化」是漢先生為展覽與書所撰的專文,書首有一篇「何謂古玉」的短篇引文,與一篇「揭開古玉的神秘面紗」序文,本書特將此三篇文章悉加編入。
繼「認識古玉展」之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1995年8月1日起至10月31日,與上海博物館交流舉辦「認識古代青銅器展」,計有63件作品蒞台展覽。配合展覽有專刊出版,惟漢先生所撰的「中國的青銅文化」一文,因為籌備期間職務更迭,他轉任台南藝術學校籌擘建校任務,以致文章未能用上,不過他為展覽的專刊所撰寫了一則短序,今配合本書的編輯,特將該序文編為「中國的青銅文化」之附錄,誌記這段因緣。
「青銅器中的童趣」一文曾收錄於漢先生另一本文物書《收藏的雅趣》,可惜當時只附了一張鶚卣的小照片。2007年漢先生擔任宗教博物館館長之時,賀歲的卡片是一個極可愛的豬尊,這張卡片連同其它我在網站搜尋的一些相關照片,共同為「青銅器中的童趣」增添具體的閱讀趣味。
《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封面
「石破龍出話碑首」係1977年為龍年之應景文,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當時戒嚴的時代,報紙只有兩大張,合計僅八頁,這篇占了一整頁的文章可說是極珍貴的大作。「石破龍出話碑首」刊出時附有八張小小的照片,由於印刷效果欠佳實在難以配合文章的內容讓讀者清晰地瞭解碑首的奧妙。這八張照片,按漢先生所言是從日人研究之書所翻拍的。我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時,校內研究生圖書館二樓的東方圖書室,在館藏的中、日、韓文書籍中,我發現了日本建築學者伊東忠太的《支那建築裝飾》,合計五卷。當年兩岸阻隔,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學習只能透過前輩們的研究成果,眼見這五大卷書,真是遇到瑰寶,當下我就翻拍了一些資料,未料竟在多年之後編輯本書之際派上了用場,誠乃一段奇妙之姻緣。漢先生在「石破龍出話碑首」文末提及日人關野貞有相關之研究,漢先生所指的書乃關野貞著作的《支那建築藝術》一書中的「支那碑碣樣式」章節。以當年的印刷術,關野貞書內的附圖並不清晰。為充實「石破龍出話碑首」壹文的可讀性,我特選輯「支那碑碣樣式」章節中較清晰照片附隨進一步闡明,委實因為早年的印刷與攝影不夠完好,「支那碑碣樣式」的照片有一小部分不得不捨棄。
清末民初,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的話語權係由外國人所掌握,德國學者思斯特.柏石曼(Ernst Boechmann,1873 -1949)曾三度至中國,寓居達六年。思斯特.柏石曼於1906年首度抵達北京,三年期間足跡遍達十八個省,拍攝了多達八千餘張的照片;1933年至1935年之間第二度來華,1937年第三次至中國。多年踏勘研究的成果曾出版多本著作,如《中國建築》(Chinesische Architecture,1925),《塔》(Pagoda,1931)等。恩斯特‧柏石曼曾將《塔》一書寄贈中國營造學社,透過這段姻緣他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訊研究員。芬蘭裔瑞典籍的喜龍仁(Osvald Siern,1879- 1966)是另一位在西方研究中國的學者,他於1920年至北京,將兩年的調查成果於1924年出版「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一書,全書有53張圖與126張照片,為北京城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獻,此書當年只印了800本,2017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復刻再版。喜龍仁涉及的領域不限於建築,他對中國的雕刻、繪畫與庭園都有專書問世,如《四世紀至十四世紀的中國雕塑》(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1925),《中國庭園》(Gardens of China,1949)、《中國與十八世紀的歐洲庭園》(China and Gardens of Europ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1950)等。
事實日本人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 比西方人更為廣泛,而且成績斐然,被譽為日本建築巨人的伊東忠太於1901年7月就至北京,趁著八國聯軍入侵佔領北京之際,對紫禁城測繪考察,爾後出版了《清國北京皇城》一書,1902年他至中國、印度與土耳其遊學,目的在為日本傳統建築的起源尋求脈絡。在中國逗留了一年有餘,其行程所見所聞於1947年以《西遊六萬哩》一書問世,其中有關於中國紀行的部分由中國畫報出版社於2017年刊行《中國紀行》。伊東忠太的著作豐富,他的文章於1983年曾彙編成全集十一卷,由原書房出版。他所撰著的《中國建築史》由陳清泉翻譯、梁思成校訂,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37年出版。此書在台灣曾經再版,但刪除了校訂者,因為梁思成未隨國府來台之故。伊東忠太曾在中國營造學社演講「支那之建築」,演講內容經整理,發表於1930年12月的營造學社會刊一卷二期。在日本,除了伊東忠太,另有竹島卓一、常盤大定與關野貞等學者專研中國傳統建築,他們的著作皆是極有價值的檔案文獻。寫下這段歷史作為漢先生《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壹書的註腳。祈盼本書所編輯的圖片能將漢先生所撰的宏文增添藝境光彩!
漢寶德系列之8/藝術札記29
金玉藝采 -漢寶德談文物
漢寶德著 黃健敏主編
典藏藝術家庭有限公司出版
2020年11月初版
ISBN 978-957-9057-72-1
定價3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