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不是藝術,紀實攝影就是藝術?
—所信即所見 有感快記
作者:劉蘭辰 06/10/2020

 

 
創作是什麼?
 
創作需不需要觀眾,如果在一個孤島上創作,那還有創作的必要與重要性嗎?
如果用教育的理念來看,可以用「依他起性」解釋。人在創作的過程中與外界互動,交流溝通後,產生自我,找到存在意義。所以創作就是一種找尋自我主體性的過程。創作往往是很自戀的,以各種形式抒發內心的疑惑、不滿、顛覆等念頭,滿足我們宇宙鄉愁的慾望。
 
討論一
新聞上也常常討論真實性的問題,如果沒有立場,絕對客觀,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少了溫度。少了角度。像是在太空雲氣間失重的感覺。
 
討論二
一張照片代表一個詞彙,如果用多張圖片是否就表達出攝影的寫真性呢?
我是贊成的,因為多種角度拼湊出來的真實好像才是真實。
真實具有時空性,一張照片無法完全表達出一樣物品在其生命歷程上的種種真實。以老台北與現代台北舉例,現在信義路上的建築物以前是美軍俱樂部,我現在看到的這個建築物是真實嗎?它也沒有辦法反映他過去是美軍俱樂部的真實啊?
曾聽過人說,「真實」才會令人感動,真實的照片、真實的戲劇、真實的故事等等,但是換個角度想,真實有時後是很平淡乏味的,就像是日常生活,沒什麼戲劇性。所以作者會堆疊一些誇張的符號,或是與群眾較有共同記憶的代碼,去凸顯事件的寫真感以及拉近讀者距離。不然為什麼讀者要關心你這件作品呢?
 
 
脈絡性
 
究竟是物質真實性比較重要,還是概念上的真實比較重要?
所以攝影一定要去脈絡,或者一定要在脈絡下解讀嗎?
其實不只是攝影,許多社會問題也面臨同樣困境。
 
 
好的照片?
 
什麼是好的照片,或說,什麼是好的選擇?
我不覺得自己是理性的觀者,看照片時,我總會先被照片的情緒吸引,再來才會思索為什麼攝影者要這樣看,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按下快門?反而不會去想為什麼這件攝影作品真不真實。
 
也許,真實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我們看到的真實只能在意識世界成立,可是有好大一部分的因果現象都受到潛意識操弄,但是潛意識無法被解讀的啊,那我們要怎麼解讀真實?
 
攝影有很濫情、沒有脈絡,這兩種極端的缺點,但是一般繪畫也有啊。
 
不過,我們要談論是:這兩個特質悖離了攝影出現的初衷。
 
攝影術發明,並且試圖與繪畫區分的定位就是:反應現實、誠懇傳遞資訊。畢竟:It’s all there。既然攝影與繪畫都有濫情與去脈絡性的特性,那攝影有更特殊的存在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