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遷移中收藏記憶(上)
作者:劉蘭辰 28/07/2020
 
 
社區蛻變改造,是記憶遷徙的旅程。
 
鄰近萬芳醫院捷運站的人潮湧動,依傍木柵公園的濃密綠蔭,往文山區的安康平宅走近,外圍被櫛比鱗次的屋子與熙來攘往的車輛環繞著,我步入平宅樹蔭後的世界,一切空氣步調彷彿慢了下來。
 
安康平宅巷口的老樹們,默默保護著這塊充滿故事的基地。
 
1970年代當時為了解決貧民居住問題,建立了「安康平宅」,提供1020戶住宅空間。但隨時境變遷、屋宅漸漸老舊、社區問題叢生,2000年後出現許多檢討聲浪與規劃草案,最終平宅被拆除,分作三期整建,成為容納戶數比平宅多出三倍的「興隆社會住宅」,這裡將成為台北市面積最大的公營住宅。
 
抽到「興隆社宅」的平宅住戶陸陸續續於2016年起,搬至同處於興隆路與木柵路交叉口上的新大樓,大樓採取社會融合居住模式,也開放台北市中收入以下的青年申請租房。不過即使社區風貌巨變,依然能從高樓旁僅存的平宅巷弄與人們生活風格上感受到光陰留下的一點痕跡。
 
興隆社宅一期一區(D1)與二區(D2),皆是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規劃,與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合作為期兩年的「藝居:家的進行式」社宅公共藝術計劃基地,基地透過藝術創作為方法,伴隨居民與新的鄰里空間孵化出新關係,產生新的連結能量。
 
於是此地作為聚落風貌改變的據點、住宅政策革新的實驗地,許多不確定性常在變動的遷移中漸漸發生,這種未定感成為多位藝術家們介入紀錄的切點,是陳敬寶與陳若軒鏡頭下的重要樣本;兩位攝影師分別用底片與數位、靜態與錄像,收錄了即將消失的都市記憶紋理。
 
為了模擬興隆社宅前總幹事陳大哥惦念的兒時田野,陳敬寶特別驅車載我們前往拍攝地——距離社宅20多公里外的關渡平原。
 
記憶迴返:陳敬寶和興隆D2社宅
陳敬寶是興隆社宅第一期第二區的駐地藝術家,採訪當天,他正要拍攝興隆社宅前總幹事陳大哥的記憶影像,為了模擬陳大哥惦念的兒時田野,陳敬寶特別驅車載我們前往拍攝地——距離社宅20多公里外的關渡平原。
 
拍攝前陳敬寶細心與男孩溝通拍攝角度。
 
影像中一望無際的稻浪,畫面被分成兩屏:彩色畫面聚焦側身站立的陳大哥,黑白畫面則拍攝了飾演童年時陳大哥的小男孩,蹲踞在田埂邊。兩人雖被不同色調的景框隔開,對望視角卻連成一條無形的線。「我自己稱『記憶迴返』這套作品為『記憶晶體』或『時間拓樸』。前者側重與記憶的連結,後者則傳達它被並置於過去與現在兩個時間點之中。」拍攝工作結束後,陳敬寶邊開車回市區,邊與我解釋道。
 
切分的時空,流動的記憶
過去陳敬寶曾拍攝過「迴返計劃」、「尋常人家」等與記憶和生活相關的作品,試圖模擬那個早已遠走的瞬間或正在持續的日常,這次「時間拓樸」更涵蓋了時間的延續與流動感,讓回憶者與飾演記憶的人物互望,畫面不再局限於景框當下。
 
與其說陳敬寶的作品追溯的是某個具體逝去的時空,更可將之視為一些他者虛擬不可見的念想,他以攝影為方法介入一個人的記憶,再視覺化為作品。但記憶沒有形體,所以藝術家要取得的不只有拍攝者的外表,更要反覆交流才能聚焦,這不僅是藝術家與群眾互動的策略,也促成社會參與的契機,這種形式成為公共藝術的新興指標。
 

被攝者親自書寫的回憶文本,凸顯照片只是記憶的擬像,而非視覺的當下。
 
為此,去年五月,陳敬寶在安康社區舉辦了兩場針孔攝影工作坊,蒐集到許多居民的故事,最後選出五個並以4乘5的大相機拍攝,再送到台中沖片。這一年除了時間拓樸,陳敬寶還執行了永建計畫,與社宅附近的永建國小合作,依據迴返計畫模式拍攝了一系列作品。「時間拓樸」與「永建計畫」兩者都將於今年在安康社區展出,同時陳列由被攝者親自書寫的回憶文本,凸顯照片只是記憶的擬像,而非視覺的當下。
 
拍攝中,陳敬寶四處尋找定位,運送器材的車子停靠在後方,是攝影師重要的工作夥伴。
 
靜態影像發揮的影響力
我問:「除了用定格影像,有沒有想過用其他方式?」陳敬寶堅定地笑著說:「單張照片到底有沒有敘事能力呢?應該可以再多談談吧!」他思考若改以影片拍攝,對核心的解讀與捕捉可能會被分散掉,這些內涵將被海量的畫面淹沒,如同羅蘭・巴特分析電影所做的註解:「簡直無能為力呀!」照片還有太多魅力值得被探索,因此,陳敬寶希望找出事件中最能彰顯出整體意義的一個畫面或定格,停下來反覆沖洗、層層曝光,凝視並思考。
 
陳敬寶希望找出事件中最能彰顯出整體意義的一個畫面,停下來沖洗、曝光、凝視並思考。
 
而除了拍攝者的凝望,鏡頭下的人物又受到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呢?藝術又能怎麼做,讓「家」成為不斷蛻變的進行式?陳敬寶沒有定論,不過關於記憶的轉存和建構倒是一種溫柔的開端,「藉著追索回憶,期待能加深或加廣住戶間的相互理解。」陳敬寶認為,至少「攝影」尚能作為「回憶」的觸媒,可以開啟住民們連結新關係的楔子。
 
隨著一問一答,訪談間車子沿著高架橋與道路標誌,朝著目的地緩慢駛進,筆直的盡頭會是什麼?只由持續前進,才能履行出答案。這些日子陳敬寶與居民互動、創作所產生的影響力,現階段還不明顯,或許多年後才會發生,如慢慢等待一則珍貴的故事或一張動人的照片,難以預料卻將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