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土斯民.回歸愛鄉-《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編後記
作者:黃健敏 03/06/2020

 

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國際的情勢令台灣處境風雨飄搖,對於長久以來親西的心態產生劇烈的衝擊,開始省思作為文化流浪者的身份,從而文學界掀起鄉土文學論戰,鼓吹關愛腳下的土地,爾後論戰擴及對社會、經濟、政治的批判。藝術圈雖然有畫家席德進於1973年開始努力撰文引介民藝,但要至1976年洪通、朱銘兩位素人藝術家經媒體報導,才掀起風浪。相較於文學,藝術界的發展較遲緩,建築界則靜寂悄然。事實建築界並未缺席,而且開始的更早,只是建築自始至終沒有被社會投注關愛的眼神,一向以來被社會視為文化的局外人。

由漢寶德創刊的《「境與象」雜誌》,於1971年4月創刊號登載了林衡道在東海大學的演講「台灣古老的住宅」,開啟了一系列台灣本土建築的文章。(註1)境與象雖然是漢寶德發表文章的園地,惟自1972年起他開始在報紙副刊發表建築相關的文章,走出校園向社會闡釋建築,「現在的建築需要被討論的是對大眾心理上的意義,而不是功能上的意義」,「職業界沒做這件事是不對的,…,台灣有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建築師公會,建築師一定要加入,交很多錢,公會總是討論怎麼用這筆錢,其實應該要做點有益於這個職業的事情,譬如大眾的教育,讓大家懂得欣賞甚麼是好的建築,這個比甚麼都重要。」 (註2)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正是早年漢先生在報刊所撰寫的多篇文章,聚焦於鄉土藝術,涉及建築領域,孜孜於大眾的建築教育。

1976年素人藝術家洪通與朱銘的崛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扮演了關鍵性的推手,漢先生曾參與撰寫了「化外的靈手- 洪通的畫作」,「釜鑿神韻-洪通的雕刻」兩篇擲地有聲的評論。(註3)「民藝、廟宇、洪通」一文係1982年的文章,內文提及台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該廟宇北側的大鯤園是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86年的項目,這是漢先生在文章之後走下案頭,在土地上實踐對鄉土的擁抱,與漢先生一系列的歷史建築研究與古蹟修復工程,實乃相輝互映的成就之一。林淵與吳榮賜俱是素人雕塑家,一刻木、一雕石,各有擅長,除了他們兩位,漢先生尚寫過另一位素人雕塑家,漢先生生前與我相商本書內容時,他認為彼在爾後的發展較乏善,乃將那篇文章割捨,由此可說明漢先生持續地關切鄉土藝術家,寄望他們的創作具有時代與地域的造型意義。


台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大鯤園內的洪通蠟像

卷二的「談鄉土藝術的保存」,是就施叔青小說《琉璃瓦》的讀後感,小說曾在人間副刊連載,後出版專書。小說中的楓城就是鹿港,情節以洋人蒐購古物為主軸,書中提及的大學教授實隱射在東海大學建築系的漢先生。當時漢先生受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委託,主持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古風貌維護區之研究。施叔青是鹿港人,因此她也是促進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同時亦與畫家郭振昌共同負責鹿港手工藝的研究。相關的研究報告曾由漢先生編輯印行專書,可惜數量不多流通不廣,鮮少為人知曉。

漢先生於《建築雙月刊》時期就對傳統建築予以關切,1963年二月號第六期社論「看本省古蹟的保存與整理」,他認為加強鄉土觀念就應當致力古蹟保存。漢先生於1971年從事板橋林家花園之古蹟調查研究,1975年的彰化孔廟研究與修復計畫,俱是當年罕有的學術性報告,為日後台灣古蹟保存樹立典範。傳統建築亦是鄉土建築之一環,漢先生歷年從事古蹟修復的報告文章已輯於《漢寶德論傳統建築-建築.歷史.文化》(2013年8月暖暖書屋)一書,堪作為本書的姊妹書。本書卷三鄉土建築的「農村建築風格的保存」是辯證農村建築與傳統建築之差異,倡議與環境的融合,此一議題漢先生於四十餘年前就甚有見地,證諸當今農舍的問題,閱讀文章之際怎不為之慨嘆-台灣農村建築的丕變是向下沉淪!論風格豈是天方夜譚?

卷四的老街原本編於《倚窗細吟建築》(2014年8月藝術家出版社),漢先生認為與其他文章的配合度不充分,再則該書篇幅超量,於是在打樣之後將之刪除,今特將之輯入。老街是指大溪、三峽與湖口等處。刊於1975年5月18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也行專欄的「大溪和平街」有一段故事。事出1975年4月地方報紙新聞稱大溪和平街將拓寬,建於日據時期的建築立面勢必遭拆毀,大學同窗胥直強與我將剪報寄給在東海大學的漢先生,盼望透過他的影響力能夠挽救被忽視的歷史建築。為此事漢先生曾回覆了兩封信,自陳沒有甚麼影響力,報社因為弄不清狀況而不敢刊登,想不到收信一週後,文章見報了。以當年戒嚴的社會環境,凡事往往被莫名地無限上綱,大溪和平街是被保住了,但是這係居民基於自身利益的結果,與保存、與文化、與建築皆無涉。這段陳年往事我曾撰「百世風華憶當年-與漢寶德的二三事」一文,刊載於2015年5月號485期建築師雜誌。

本書的圖片蒙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范敏貞與吳佩怡,吳榮賜雕塑工作室提供,特申致謝忱。全書工作期間,內人光慧的鼎力協助,這位隱形的編輯之一是大大感謝的對象。

在漢先生辭世五周年前夕,完成這本他生前相商討論過的書,份外地感到有意義暨感傷。他生前勤於筆耕的成果眾多,繼續編輯出書,將他的思想廣加傳播與大眾分享,是紀念緬懷漢先生的方法之一。感謝典藏出版社的所有相關工作同仁,讓這個目標持續的又邁進一步!

 

 

註釋:

註1:《「境與象」雜誌》中有關台灣的文章

篇名

作者

期數

出刊日期

備註

台灣古老的住宅

林衡道

1

1971.04

 

台灣傳統住宅的勘察

狄瑞德

華昌琳

3

1971.08

 

市場 – 台中市市場現況的調查

Judy Chang

Wenderooth

4

1971.10

王啟賢譯

由金門的一些老房屋想起

夏鑄九

6

1972.02

 

金門傳統建築一瞥

漢寶德

7

1972.04

 

台灣的老商店簡述

夏鑄九

9

1972.10

 

風從圓環來

夏鑄九

17

1973.12

 

板橋林宅之空間與形式

漢寶德

12

1973.2

 

高雄市福音村難民住宅檢討

蔡元良

12

1973.2

 

澎湖民居手記及其它

陳志梧

21

1974.8

 

南竿的村落

后德仟

23

1974.12

 

北方澳! 北方澳!

陳志梧

24

1975.2

 

浯洲建築紀遺

李乾朗

25

1975.4

 

家在台中 – 住宅形式和居民交穩關係的探討

張玫玫

后德仟

廖文蓉

王明弘

25

 

 

台灣廟埕的調查與研究

徐類鄰

28

1976.2

 

話說三坑仔 – 一個台灣客家實質環境的思考

陳志梧

26

1975.6

 

一個村落意象的調查

嚴框漢

羅時瑋

李安琪

江克慧

26

1975.6

 


註2:
漢寶德訪問記錄 - 1954 ~ 76 台灣建築刊物論述意義之探討,蕭瑞綺,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附錄24頁。

註3:
化外靈手,1976年3月12日副刊,鑿斧神韻,1976年3月21日,人間副刊。此兩篇文章編輯收錄於《漢寶德談藝術》一書,典藏出版,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