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漢寶德離開東海大學建築系,至國立中興大學理工學院出任院長,因為是國立大學的教授,乃於1981年成為教育部主掌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這使得他身分多了一個斜槓,也開啟了博物館人的新人生。從1983年科博館動工,1987年科博物館正式成館,1993年科博館四期工程竣工,1995年全館開放,十四年的心血成果,成就了傲人的博物館。
1995年漢先生辭了科博館館長,接續的使命是成立台南藝術學院。鑒於成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慘澹的經驗,台南藝術學院特設立了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由漢先生兼任,有關博物館規劃與展示規劃之課程由他親自教授。為了教學,漢先生編寫講義,這些講義由學生曾信傑、呂佩怡打字,於2000年8月刊印成書:《博物館管理》與《展示規劃》。
2014年漢先生過世之前的七月底一次見面,曾與我討論過這兩本書,希望能濃縮精簡,跳脫課堂講義的原本樣貌,好讓更多人共享一個建築人從事博物館的經驗。2019年的七月自這兩本書,選輯了「博物館、建築與建築師」等七個章節,彙編成下篇之博物館建築。上篇中的「世界博物館建築綜觀」亦取材自《博物館管理》,同時另選集了漢先生歷年撰寫攸關博物館的多篇文章,彙輯成上篇的博物館。上篇中的「現代?美術?館?」一文發表於1976年11月25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堪稱是漢先生對博物館議題最早的讜論,年代久遠矣,但意義彌新,乃特收錄於此書。
漢先生於自然科學博物館任內創辦「博物館學季刊」,每期刊物首篇的論評由漢先生針對當期的專題親筆撰文,自1986年元月至1995年4月,共計達三十四篇。自然科學博物館將這三十四篇文章編印成《博物館談片》,於1995年9月出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的初期,就提出發展的構想,擬定本館的五項目標,其中一項即博物館學的研究。當時籌備處的同仁認為興建一座具有國際規模的大型科學博物館,國內顯然有人才短缺的問題。基於國家的政策,在比較短的時期內完成,我們不得不借重於國外的專家。籌劃人員雖然有多次出國學習的機會,並且保持與國外博物館專家密切接觸,仍不時感覺依賴外國,不是長遠之計。因此我們覺得發展自己的博物館學的研究,是刻不容緩的。
我國並不是沒有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已有數十年的歷史,而且因其收藏而蜚聲國際,即使規模較小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省立博物館,及其他專業或文物性博物館,均有相當的成就,但是除了「故宮」以文物的保存為重,性質比較特殊外,大部份的博物館,均因人力與經費方面的短缺,並沒有機會在博物館專門業務方面跟上時代潮流。從業人員有心無力,是我國博物館界面臨的問題。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第一座由政府斥鉅資籌設的計畫,它是著眼於國際水準的,因此參與籌劃的朋友們有幸接觸到現代博物館的思潮,有機會深人的了解現代博物館的作業方式,並長期與國外專家共同工作,感到有一種責任,開拓國內博物館學術的研究。在過去,博物館原是沒有學術可言的,然而最近二十年來,由於國際組織的推動,博物館在社會文化上的所扮演的角色,益見重要。過去由各科專家分庭抗禮所湊成的博物館,已不足以應付現代社會的需要,而必須自博物館的整體著眼,跨越各行各門的界域,開闢出一個新的學域來。這個工作對於本館的同仁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義務。當然,這絕不是本館一個單位的責任,而國內從事博物館工作的同業們,都或多或少肩負了這項責任。因此我們決定出版一個刊物,一方面供館內同仁發表研究心得,同時也作為與國內各館同業交換心得的園地。
任何一種學問開始時都有一個很幼稚的時代,博物館學要在國內成長,也要經過一段吃奶的日子。所以本刊出版的初期,必然要依賴國外研究的成果,我們準備自學習開始,以吸收來尋求自我成長。館內的同仁將通過這個刊物得到博物館的新知,我們也希望國內博物館的同業們除了提供他們的研究心得外,能分享我們對國外的著作有系統的介紹。簡言之,本刊創刊初期,將以翻譯英文博物館刊物上的文獻為主。我們為求文字集約、內容緊湊,每期均有一主題,希望給讀者一些比較完整的資料。
博物館學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自收藏、保存的技術,大眾教育與展示技術,乃至博物館的經營與管理等理論與實際,均是我們探討的範圍。依照博物館的新定義,除了傳統的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外,戶外的展示,動植物園,乃至國內的文化中心等均應包括在內,因此我們認為國內有很多同業,可以經由此一刊物加強連繫;我們相信大家攜手努力,我國博物館的事業必然可以開拓出一片嶄新的景象。
這是「博物館學季刊」的發刊詞漢館長如是說。出自一位博物館人+建築人的心聲,足以作為《邁向繆斯-漢寶德談博物館》的自我書介。本書的出版為博物館學增添新冊,一償漢先生的心願!謹於漢先生離開我們五周年之際的冥誕,獻上本書誌念之!
邁向繆斯-漢寶德談博物館
漢寶德著‧黃健敏主編
出版/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8月
ISBN/978-957-905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