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計畫是否能落實文化平權?使社會資源透過藝術家或團隊策畫與執行,盡善促進多元族群參與文化活動的責任。進而去除參與者因為各項因素,如身體、感官、心智、經濟等所造成的障礙,無法充分享有「公共藝術」資源的限制。
藉由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劉和讓的公共藝術行動《蓋物工坊》與東明扶愛家園首度合作。東明扶愛家園由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於2019年啟用於東明社會住宅的丙棟建築,其為全日型住宿機構,服務對象為15歲至65歲,持有身心障礙手冊之中度以上智能障礙或合併智能障礙、肢體障礙之多重障礙者。此次,公共藝術計畫促進特定團體參與創作過程,利用公共藝術資源增進少數團體參與/使用「公共藝術/公共資源」的機會,藝術家將聚焦在扶愛家園成員的公民發展,從微型的工作坊計畫試驗,在過程中推演社會福利機構如何在社區作為生產系統的可能性。
東明扶愛家園
劉和讓提出《蓋物工坊》的概念,來自「蓋」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抗氧持鮮的容器裝置,容器的涵義可從大到地球到如家的比喻,「蓋」給予了家的庇護也是對身處環境的珍愛惜福。工作坊的過程拆解,先是透過玻璃瓶罐的選物回收,實踐材料的循環利用,再利用工業製造後的原木邊材或剩料,與舊材組合或拼板製成的「蓋」物,而未來東明扶愛家園成員的作品可於機構的透明櫥窗向社區展示或是有販售的可能,成為社區居民與機構產生交流的契機與觸媒。
《蓋物工坊》作品示意圖
《蓋物工坊》這件作品計畫試著從社會的家扶單位,由參與者(即藝術家)介入志工的角色而擬定的工作坊作業系統,而這個系統是試驗藝術如何產生的社會工作,藉此提問「藝術家所關注的作品生產於有形或使觀念於無形的介入,能否作為生產系統的轉化可能,因地制宜所衍生的彈性機能。」,劉和讓希望作品裡,從家扶對象的學習中,引導出修正創作初始的非預期目的,並且能否在其中建構出單位裡可出現的「經濟關係」。
工作坊時間:預計2020年3月至5月
成果展時間:敬請關注「藝居─家的進行式」臉書粉絲專頁
FB粉絲團:藝居living humanity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