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映照出的紅藍光線在一具具軀體上來回游動,畫過頸項、胸部、腰際、臀部、雙腿、腳掌……黑暗中,開著長曝光的相機靜靜記錄這一切,從光點、光線到一面由光織成的三維空間,光挾帶著資訊在軀體上緩緩流泄……
當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作品同步結束,只留下光具象的軀體殘骸,靜靜躺在空屋的角落,藉著忽明忽暗的燈泡,哀悼時間的流逝,帶走我們永遠追不上的科技浪潮。
我們的身體是由資訊構築而成的載體。手機成為與肉體連結的義肢,經由指尖的親密碰觸、眼睛吸吮光挾帶的資訊,大腦中的神經元負責接收、分析、協調並傳遞,我們成為形塑我們自己的載體。
CUE5無限歧異的解讀
藝術家張吏爵的這組作品命名為CUE5,CUE主要應用在劇場指示,對不同職位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舞台監督來說,可能是舞台場景轉換的時間點;對燈光設計來說,是一個燈光畫面出現的時間點;對演員來說,可能是某一刻需執行的動作、聲音或任何該做的事。以上這些有個共通點,只要是特定時間該出現的人事物,我們都用CUE來統稱。因此,CUE只是指稱作品的出現,卻無法用來解讀作品的意義。
語言學家Saussure說過:「意義是被語言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切斷語言與它所指人事物之間的聯繫,語言只是一個個等待被賦予意義的符號。藝術界是一個充斥著符號的世界,人像背後的光圈象徵祂的神格身分,裸女側臥像成為繪畫傳統母題,追尋光影變化成為印象派的識別準則,觀者循著前人定下的慣用語來解讀藝術。符號學家Derrida試圖解構上述結構中心:「符號在不同文本情境之下可以有無限歧義的解讀。」然而在現實環境中,我們處於長期被制約的無意識狀態,自我遺棄了無限歧義解讀的自由。
展場的牆上隱藏著許許多多的符號:
高雄的馬克思
台北的傅柯
台南的羅蘭巴特
新竹的班雅明
苗栗的柏拉圖
做馬克的索緒爾
這些來過台灣的歐洲人
都不會出現在我的作品裡 巴代伊也是
觀察走進展場的觀眾,幾乎習慣性地尋找解讀作品的語言,閱讀一張張帶著詩性的文字後,再看看周遭的作品,大部分會面臨一種「意義中斷」的恐慌狀態。在這場解構慣用語、重塑符號的遊戲當中,觀者成為一個個實驗體,唯有自行拼組散落在各處的資訊,並構築屬於自己的詮釋,我們才能自由地走出遊戲場域。
即時並跳躍式串聯零散資訊,已成為網路世界的閱讀常態,但是我們依然難以自行詮釋資訊,我們似乎交出了意識的主體,這樣的困境我們應當怎麼應對?
人在科技當中的自我意識
人與科技的關係是當代必須面對的議題,其中,人在科技當中的自我意識,更是近年的關注焦點。2018年至2019上半年已有多檔相關展覽,例如:2018年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探討擁有不同身分的網路用戶,如何形構多元的網絡世界觀?又怎麼應用這股力量,而不被它挾持?2019年北師美術館「即溶生活 未來記憶的想像」,察覺網路與手機操縱著日常記錄、資訊共享,甚至情感交流等攸關記憶之事,也就是說我們將記憶寄託身體之外,交出大腦空間的自主權,公共與私有的邊界處於模糊互滲的即溶狀態。代表台灣參加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鄭淑麗以新作「3x3x6」揭示,數位科技,尤其是型塑價值觀的數位媒體,如同監控你我生活的圓形監獄,鄭淑麗藉由從身體意識出發的「陰道觀點」,試圖帶領觀者解放全面監控的霸權系統。
數位科技滲透我們的生活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2019年Mary Meeker公布的《網路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全球網路使用者約38億,滲透率高達51%,已達世界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數位媒體的使用時間持續成長,且以行動裝置為主,以美國人為例,每天花在數位媒體的時間高達6.3小時,其中3.6小時是行動裝置。
數位科技與真實世界的界線早難以分辨,在這個新的世界裡,我們得以跨越時空限制,即時扮演生產者、使用者、消費者的角色,個人的影響力被無限放大,這是一個可以被操作的世界,任何一個今天的無名氏都可能是明天的領導者。但是換個角度想,數位科技正是多了武器的人本身,我們始終無法脫離權力鬥爭、價值觀操縱、意識形態洗腦、同溫層太厚等問題,關鍵還是在於你想要相信什麼?你要怎麼建立和他人的關係?你要怎麼界定自己的存在意義?而對「關係」與「意義」的追求正是人類與科技最大的不同,這將引導我們找到形塑自我的主體。
不需要去懷疑存在,我們一直都在
人是社會化的產物,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形塑自我的必經過程,人與人面對面交談時,我們會下意識地從他人的外觀、表情、用字、語調、肢體去解讀出一些訊息,再從這些訊息選擇回應方式,人際關係在一連串符號解讀與試探中建立。社群媒體興起後,多了看不到對方的焦慮感,文字、貼圖、影音等訊息,都會在無意間被放大解讀,一個「已讀」不回就會讓你猜忌上一整天,人與人的交往多了許多不確定性。
CUE5的創作本體正是建立在親密關係若即若離的模糊地帶,人心在創作過程的交流互動與美感體驗是整件作品的主體,散落在展場的相片只是整個過程的記錄。藝術家找來多名模特兒參與創作,她們必須在全黑的環境下全身赤裸,與藝術家討論擺設的姿勢,藝術家會依照每個人的體態設計光線流動的路徑,以近乎貼近的方式讓手機光線在人體上來回流動。這樣的共同創作方式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你不會知道按下快門後會呈現什麼樣的影像,也無法避免影像瑕疵的產生。只能在創作當下,專注於屬於兩人的互動關係;按下快門後,回憶剛才留下的相處痕跡,並驚嘆於光影勾勒出身體美的曲線。
整體的創作與展示設計因模特兒及觀者的行為而完整,以充滿不確定性的創作行為,反映數位科技對人際互動的影響,也批判數位科技制約觀者自由意識的現象。那麼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生活在當中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藝術家在展場的牆上留下一句話:「我們的所作所為已都有明確的定義,不需要去懷疑存在,我們一直都在……」。Heidegger曾說過:真理總是被遮蔽的,而認識是一種存在方式。CUE5啟發觀者對科技、身體、關係與存在的認識意識,唯有認識數位科技對當代的影響,我們才有可能看清自己所處的狀態,重新發掘屬於自己的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