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與陳腐:中西藝術特性的一種比對
作者:王洪義 16/05/2019
 
人類的食物,有新鮮的,有陳腐的。正常人,都願意吃新鮮的,不願意吃陳腐的。
 
人類的藝術,也有新鮮的,有陳腐的。新鮮的,是指傳達直觀感覺(註1)的藝術。陳腐的,是指傳達抽象概念(註2)的藝術。
 
藝術作用於人的視覺,猶如食物作用於人的味覺,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收集、轉換、分析、編碼這一系列過程而形成知覺(註3)。
 
 
壹、
 
正如人的飲食習慣是習得的一樣,人的藝術生產與消費習慣,也是後天養育的結果。
 
後天養育,有好處,是容易形成系統(如四川吃辣,山西吃酸,會成為飲食文化)。也有不好處,是容易被某種固化程式限制,失去自然狀態。比如,即便是四川的兒童,你給他辣椒吃,他也必不喜歡。
 
中國藝術重視後天養育,不重視個人面對實體刺激物時的直觀感覺,因此從整體上看,有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之弊。略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中國畫永遠以表達某種已知概念為創作前提。顧愷之依據文學作品作畫,畫面是對文字的圖解,而文字正是概念的載體,由此概念成了藝術表現的終極目標,這正是概念先行。吳道子依據神話故事作畫,這也是概念先行。南宋以後的文人畫家,更直接把文字寫到畫上,更是把傳達某種概念作為創作核心目標。
 
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絹本,24.8x348cm,大英博物館藏
 
與全世界除民間藝術土著藝術之外的所有藝術不同,中國畫家不畫寫生也能成大師,這是因為傳達概念與實物刺激無關,沒有實物,概念依然存在(註4)。只要本土老少畫家爺們兒們把這種創作方法看成理所應當,他們對外界刺激做出敏感反應的視覺功能就難以進化。
 
其次,中國畫創作的價值預設,是已知的,已有的,先前的,他人的,最重要。個人的,直覺的,即時的,不重要。這也就是趙孟頫說的: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而所謂“古意”正是與即時觀察和當下感受無關的預設之物。但提倡復古的趙孟頫,自己的作品卻常有新意(註5)。如名作《鵲華秋色圖》中左右各有一座山,一個是圓形,一個是三角形,二者平行分列,突兀生硬,哪有什麼古意?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1295年,紙本,28.4x90.2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意,是先於創作活動而預設的某種藝術趣味。以它為價值準星,意味著不管你看到什麼,也不管你畫什麼,都得歸攏到“古意”那去,就像一切醃制食品都只有鹹味一樣。中國傳統美術中最發達的是山水花鳥作品,恐怕也是與若是面對女裸體必不容易產生古意有關。所以宋以後中國畫裡只有山水花鳥兩枝雙秀,其他類型則衰敗不堪。
 
 
貳、
 
西方藝術,普遍重視直觀感覺,注重現場感,以對外界刺激物做出直覺反應為主要表現目標。達芬奇提倡師法自然(註6),歌德說對藝術家的最高要求是遵守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莫內晚年感歎自己若能像兒童一樣看世界就好了,希望能摒棄一切已知藝術教化。塞尚似乎離自然原貌較遠,但他的堅實結構恰恰來自對自然恒定形式與秩序感的理解。
 

克勞德•莫内:吉維尼草地,1886年,布上油畫,92.1x81.6cm,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這是莫內的《吉維尼草地》(Meadow at Giverny),是畫家的眼睛和手對視覺刺激物件(草地和樹)做出真切反應的結果。這與在沒畫之前就設定於頭腦中的各種概念無關,只有心無芥蒂,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形色饋贈。
 
西方藝術中所體現的藝術價值觀,是自己眼睛看到的,比一切已有的藝術規則更重要。
 
因此,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則多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卡拉瓦喬畫底層人物,因為他本是打工仔。魯本斯畫女人肌膚,因為他娶了好幾個老婆。倫勃朗畫人物心理,因為他由富入貧因而洞悉人性。德拉克洛瓦畫異國情調,因為他去過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蒙克畫畸形情愛,因為他自己屢被風塵所誤。
 

魯本斯:鏡前維納斯(局部),1615年,布上油畫,124x98cm,維也納列支敦士登博物館藏
 
在表現女人皮膚的嫩滑上,魯本斯是一絕,他善於製作這種表面光鮮效果,這種效果來自他的生活直接感受,而不會是預設概念所產生的結果。這當然與他富貴豪華生活有關,而倫勃朗的生活體驗與他相反,也就畫了相反的有滄桑感的東西。
 
倫勃朗:年輕女子肖像,1650-55年,布上油畫,74x61cm,盧浮宮藏
 
倫勃朗《年輕女子肖像》(Portrait fo a young woman),畫的是他後來的妻子——曾經的保姆。據說倫勃朗為娶這個女子損失了名譽還交了罰金。從這幅畫中我們能看出,這是一個相貌平凡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的女子。倫勃朗的肖像畫能深刻表達人物內心世界,而不僅僅狀寫外貌。這是他經歷人生起落因而對世事人情深有察知的結果。
 

愛德華•蒙克:吻,1897年,布上油畫,99x81cm,蒙克博物館藏
 
蒙克的《吻》(Kiss),本是愛情題材,卻被他表現得暗無天日,極其壓抑。這是因為蒙克本人在愛情上經歷很多坎坷,尤其在年輕時與有夫之婦產生戀情,帶給他悱惻纏綿、難以自拔和痛苦萬狀的感受。這種感受被他表現在一系列以吻為主題的作品中。
 
細察中國歷代畫家作品,會發現其表現內容與作者個人實際生活關系不大。也就是說,我們很難從趙孟頫董其昌吳昌碩黃賓虹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他們的真實生存狀態和即時心境(註7)。對中國畫家來說,不管是發了財還是要了飯,也不論宮廷大佬還是民間草根,只要拿起筆劃中國畫,就一定在表達人所共知的概念,就一定要玩以形寫神借景抒情意在筆先托物言志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人品學識這一套。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所遇所感,往往與他們的藝術無關。
 
比如:唐朝山水峰巒起伏煙雲清曠,宋代山水峰巒起伏煙雲清曠,元明清山水峰巒起伏煙雲清曠。現在有山水處皆為旅遊景區,大氣污染也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可畫家筆下還是峰巒起伏煙雲清曠,這樣的作品顯然不含有任何真情實感,而只能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內容的複述和複製。
 

董其昌:秋興八景圖,1620年,紙本,53.8x31.7cm,上海博物館藏
 
董其昌的主要藝術貢獻是整理前人繪畫經驗並進而形成新的圖式。雖然從學術角度看,這樣的工作很值得做,他也做的非常好。但從傳情載意的創作角度看,如果將人的無比豐富的視覺感官經驗納入幾種有限的固定表現模式中,還是有些無趣了。這樣的山水畫,所表達的是作者對山水圖式的某種理解和認知,不是眼睛與刺激物相碰撞的結果。頭腦的作用大於眼睛的作用,知識的作用大於感官的作用,是傳統中國繪畫的普遍特徵。
 

保羅•塞尚:聖維克多山,1888-90年,布上油畫,65x81cm,私人收藏
 
塞尚的《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是一個貌不驚人的破山,被塞尚畫了一遍又一遍。塞尚在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就這個研究態度來說,他與董其昌其實差不多。但他倆不同的,是董其昌重點研究前人紙上功夫,塞尚重點研究眼前真實景物。董的興趣在曾經有過的,塞的興趣在不曾有過的。所以,董老是本土藝術大師,塞老是世界藝術大師。
 
從這個角度看,西方藝術確實源於生活,中國藝術確實高於生活。還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高出一大截,高到在中國藝術中幾乎看不到真實的影子。
 
 
叁、
 
如果拿加工豆製品作比喻,可以說,藝術生產中如果脫離對外界刺激物的即時感受,其產品就不會是豆腐或豆漿,而只能是豆腐渣和豆餅了。
 
那種能存放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即便保存條件良好,也只能是風乾或醃製品。如果保存不好,那就只能是腐爛變質之物了。
 
想吃新鮮的,不過期沒腐爛的,只能自己去採摘。而採摘,一定要面向大自然與真實人間生活,而不能僅靠圖書館和資料庫。從汲取藝術養分的角度看,圖書館和資料庫,相當於醬菜廠,只能提供醃制產品,雖然也有獨到風味,但總不如新鮮食物更有利於人的健康。
 
可是,還有比醬菜廠更差的,是販賣過期變質食物的加工點和銷售點。在中國,有些美術機構和美術教育家會從事這樣的加工銷售活動,而且他們遠比那些黑加工點的老闆們更有欺騙性,他們會大大方方地告訴青年學生,過期的都是高檔的,腐爛的才是文化。
 
我見過中國畫教學中的一種做舊訓練,是把剛買回來的雪白宣紙染成暗黃色。我還見過油畫研究生被指導用油畫臨摹暗淡破敗的中國古代壁畫局部,說是研究傳統。至於有些美術史學者只會反芻倒嚼那些古代的爛人爛事,就更等而下之了。但是,在國外博物館中,我看到的是由於製作精良和善於保養,有些15-16世紀的油畫竟如昨天剛畫過一樣潤澤閃亮。
 
多年前,我在遼寧博物館看20世紀幾位元中國畫大師作品展,內有齊白石三幅荷花,居然每幅手法都不同(記憶尚鮮明的,是一幅在墨葉上用白粉勾線)。這讓我知道真正偉大的中國畫家並非純然摹古,而是必有獨創。而獨創的最重要前提,是尊重個人直觀感覺。
 
齊白石:荷花,榮寶齋木板浮水印,1970年代制
 
圖10-全顯光:鍾馗(局部),2007年,紙本,尺寸不詳
 
我的老師全顯光在德國留學多年後於1960年歸國,旋即被捲入持續的政治運動中,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有短暫的開展藝術教學的機會。沈嘉蔚談到全老師時說“須知他從德國回來第三年就開始四清,然後文革,直到教你們的1979年,雪藏了18年,藝術無論是創作還是教學,不間斷的實踐是基本條件,再加上環境的格格不入,都是一種摧殘。凡是在1960-70年代度過15到45歲年華的有天分的人,無論後來有無長足的發揮,都已經是半殘廢的專業狀態。後半生再努力也補不回來。全先生與我們這兩代人都身受其害。”有如此經歷的人,筆下鍾馗怒髮衝冠、怒目圓睜正是很自然的心理反應。
 
 
結論:
 
前人,古代,他者,當然偉大,且因偉大而不朽。但不朽之物,難免成為標本,不能有新鮮的汁液。而身心正常的人,一定是喜歡鮮枝嫩葉勝過喜歡陳年標本。
 
老虎和老鷹是吃鮮肉的,土狼和禿鷲是吃腐肉的。不同生活習性的養成,可能與物種自身條件以及所處環境有關。但地球人都知道,想要身體健康,那就一定是新鮮的勝過腐朽的,即產即用的勝過長期保存的。以此類推,身體健康需要如此,文化進步需要如此。發展中國藝術,當然也需要如此。Over
 
 
 
 
註釋:
 
1. 感覺,是人對外界刺激物——光、熱、壓力、振動、分子、輻射、機械力和其他物理能量的刺激的直接反應。
 
2. 概念是人對某種實體事物的抽象認識,是實體事物的類型化特徵在思維中的反映。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詞語作為概念的表達形式。
 
3. 知覺,是大腦將感官獲得的外界混亂資訊自動處理整合成有意義的模式。比如當眼睛看到原來很小的汽車影像逐漸變大時,大腦就會知道是汽車越來越近了。
 
4. 見過國畫老師教學生畫竹子,第一筆怎麼畫,第二筆怎麼畫,第三筆怎麼畫,學生照貓畫虎,很快能畫的有模有樣。但這些學生可能從來沒有見過真的竹子。他們畫得再好,也不過是在畫對竹子這個概念的理解而不是表達對真實竹子的感知。
 
5. 趙孟頫提倡古意,有特定時代背景原因,即元代為外族統治。所以本土知識份子常常以復古的藝術理想表達本民族精神訴求。
 
6. 達芬奇提出鏡子說,其主要思想是要求藝術家不能模仿他人,只能模仿自然。藝術家要像鏡子那樣去自然地反射自然,像自然本身一樣去體驗自然本性。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是完美自然的真正再現。
 
7. 有少數中國畫家的作品能與個人生活感受相關。如八大山人畫白眼朝天,齊白石畫故鄉風物,林風眠畫烏雲密佈,黃永玉畫寓言故事,以及全顯光老師筆下黑面虯髯的鍾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