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你我周遭的真實電影《為愛而生》(Motherland)
作者:陳沛妤 18/04/2019
聽到紀錄片,你會以為是不斷告訴你影片理念或是教條式的對話,總是伴隨著許多訪談。雖然《為愛而生》也可以從訪談開頭,卻是從一個護士與患者之間基本的家庭訪問開始,短短幾分鐘讓你自然的明白大部分菲律賓的家庭結構、信仰與價值觀。你也可以從中發現,原來她是一個已經有超過5個小孩的媽媽,聽到這裡開始感覺驚訝之後,卻只能理解到他只不過是這個社會裡的其中一個婦女代表,尤其在這個醫院裡的女人們,幾乎都是一樣的。
 
 
影片中的節奏使用了幾種有趣的呈現方式,從鏡頭的角度而言,自然的拍攝女性器官為了生產與哺育小孩的裸露,是讓人敬佩的幾個經典畫面,觀眾所看到的,是自然的母愛。與幫忙尋找費用及照顧嬰兒的父親,可以說是同一種視野與感受,都是希望小孩可以健康長大。另一方面,大量的對話場面,反映出幾種狀態:菲律賓人樂天的人格特質;普遍貧窮卻不悲觀的價值觀;節育、宗教與性慾之間的矛盾關係;對於養育兒童的觀念缺乏也不遵守護士規定等。導演並不使用負面與批判的觀點去評斷生育計畫與宗教之間的矛盾,而是採用護士、社工、母親與父親等人各自的立場,去闡述其角度之餘,能引發彼此的對話與討論。最有趣的是一位經常用廣播來宣導事務的護士,輕鬆幽默的幾句話不僅是各情節的串場,也直白地說出了醫療教育、衛生環境與家庭關係之間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待產時的影像並不如同宣導片只是為了拍攝生產流程,導演用獨特的觀察者角度讓觀眾自己去發現空間中令人質疑的部分。例如兩個以上的待產婦擠在同一張床、每日簡易的餐點及泡麵、一排排的母親哺乳、母親與新生兒的統計版等等,這些自然發生的事件或許看在不同國家的觀眾眼裡是驚訝與不解,但對生活在那個區域的菲律賓人而言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原本以為空間只是因為狹小而擁擠,卻在幾個推軌鏡頭中發現整個醫院是大而空曠,並已容納了200多人,因此才需要用到廣播宣導事務,保溫箱不足的問題也反映了當地醫療資源的缺乏,以及民眾對生育觀念與性教育的思考。
 
 
反覆出現關於計畫生育的對話,其實貫穿了整個影片的核心。大部分的女性約莫18-20歲開始生產,影片中最年輕的是一位仍在就讀高中的少女,男朋友因為沒錢而從未到醫院探望過她們母子倆,她的母親心疼她的辛苦而相擁而泣。當這位母親站在醫院的門口哭泣時,攝影機幸運地捕捉到另一個家庭中的父親站在一旁正為了醫療費用的不足而煩惱,反映兩個雖不認識的彼此,其實在這個醫院中發生的都是同樣的故事。而在醫院裡,社工人員不斷的說服每位母親做避孕手術,並告訴他們應該要在20幾歲的年紀享受自己該過的人生等。但結局顯然是一陣沉默,年輕媽媽說不出不要避孕的原因,卻可以接受繼續懷孕生產與籌錢的習慣性生活模式,難道是一種害怕改變的恐懼嗎?
 
影片最後以慶祝菲律賓第一億個小孩誕生的記者會為總結,既是菲律賓未來社會發展的里程碑也顯現了失業率的隱憂循環,似乎也總結了這整部影片的調性,幽默、樂觀與諷刺女性地位的價值。而為什麼我們要關注菲律賓的故事?因為來自這個國家的人也生活在你我周遭,與你我的勞動關係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