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三型與美術四學
作者:王洪義 15/06/2018
古今中外的繪畫類型,主要有三種:線描型、色調型、筆法型。
古今中外與繪畫有關的學問,主要有四種:形式學、技法學、鑒賞學、美術史。
 
有名的《清明上河圖》(12世紀)是純線描作品,中國古今繪畫多以線描為主。
 
嘉峪關魏晉磚墓室壁畫(220-419),古代畫工在磚上畫出的線條極為瀟灑流暢。
 
先說三型:
 
(一)線描型:指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的繪畫。這是兒童畫、原始繪畫和少數民族繪畫的主要形式。歐洲中世紀壁畫、早期文藝復興作品,也是線描型的。從古至今的中國畫,也屬於這一類。西方現代主義作品中,也有以線為主的,如莫迪裡阿尼和伯納德‧比費。
 
伯納德‧比費的作品有銳利的線條和清瘦的造型。
 
莫迪裡阿尼的《愛麗絲》(1918)以清麗的線條表達出人物的單純稚嫩。
 
(二)色調型:起源於文藝復興,後來發展出無數分支,能涵蓋明暗、色彩、肌理等多種視覺元素。其中最典型的是巴羅克繪畫,卡拉瓦喬、拉圖爾、倫勃朗、都是明暗色調大師。由於這種方法能充分表達人的視覺感知,所以最具視覺魅力、影響也最廣泛,是全世界最流行的美術類型。
 
倫勃朗是公認的光影大師,他作品中的明暗效果有精神含義,這幅《丹娜伊》(1636-43)使用光線詮釋了古老的宗教傳說。
 
(三)筆法型:是通過筆跡傳達手或身體的運動感,雖然線描和色調型繪畫也有筆法,但那兩種繪畫中的筆法會服從於造型或色調表現的需要,而筆法型繪畫是將筆法視為核心表現目標,作品只為彰顯筆法本身的美感,典型例子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如波洛克和德庫寧之流。
 
這是拉圖爾的《燭光前的瑪格達琳娜》(1640),其明暗效果微妙而寧靜,極好地表達了閉門思過的主題。
 
這三種類型是古今繪畫手法的原型,在實際應用中,最多見的,是將這三種手法混合使用。如將線描與明暗結合的所謂“凹凸法”;或將色調 與筆法結合,如野獸派或塞尚;更有將筆法與線描結合的,如齊白石、黃賓虹等。
 
塞尚將明暗、色彩與筆法結合使用,他的《聖維克多山》(1904-06)以自由的筆法傳達出一種輕鬆感。
 
再說四學:
 
(一)形式學:是研究視覺形式的學問,因為關聯審美——美術首要功用而十分重要。形式學與眼睛有關,與物理形式有關(不是指那種形式理論)。西方後現代藝術反對形式,結果是產生另一種形式。古今所謂透視學、色彩學、構圖學等多種學問,都是形式學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學問通常為美術實踐家所有,一般美術史論家不具備研究形式的能力。
 
(二)技法學:除了繪製手法,還包括對媒介材料的研究。畫家沒有不重視技法和媒材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畫面效果。油畫媒介有什麼特點?綜合材料包括哪些?影像裝置如何操作?筆墨紙張有什麼特性?都是技法學內容。技法學的本質是手頭功夫而非文字知識,因此學這個不是靠看書(書裡一般也很難把這事說清楚),而是要進行大量的動手實踐。
 
凡高也是線描加筆法類型的畫家,《黃背景中的花瓶和鳶尾花》(1890)鮮明體現出這個特點。
 
(三)鑒賞學:這也不是理論知識,而是手眼實踐。鑒賞除了判斷真假,更要判斷高低,後者是藝術價值的核心。而高低取決於價值觀,價值觀又與個人文化教養和社會經濟地位有關。有人喜歡交響樂、有人喜歡二人轉,雖不涉及是非善惡,但仍有境界上的差別。若想超越單純依賴自然形成的藝術趣味局限性,提高鑒賞力就是必須的。而提高這種能力的合適管道,就是多學習,因此獲得良好的教育環境是至關重要的。
 
(四)美術史:學美術的人都會學美術史,但美術學院裡教科書式美術史,對學畫的人用處有限。因為,美術史的本質是圖像史而非文字史。畫家最需要瞭解的,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怎樣的視覺圖像?這些圖像在表現技巧上達到了怎樣的高度?這種資訊只有通過眼睛才能獲得。我早年見過一本外國出版的美術史,是從技法和媒介角度論述美術史的,裡邊有大量各時期作品的高清局部圖。這樣的出版物對畫家是有用的。
 
德庫寧的《無題-風景》(1977)中的筆法甚是狂野。
 
除了極少數大師,能兼通四學的人是很少的,因為這要有外部客觀條件,如是否有機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作品,或者是否碰巧遇到了一個學養深厚的師傅,等等。
 
好在,對一般畫家來說,既不需要三型通吃,更不需要四學兼備,而是只要能掌握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對這些都不感興趣,而只是對孔子孟子老莊康得黑格爾哈貝馬斯德里達拉康福科啥的感興趣,那說明你的學問已達到超常高度,與美術也就沒什麼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