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佔人生之比重
作者:吳靖瑜 28/01/2016

人一生閱讀的時間有多長?比重有多少?孩童青少年時期從繪本、教科書、研究論文、武俠言情小說啟蒙,成年後看新聞報導,產業報告、業界資訊等書或是網路文章,皆數閱讀範疇。廣泛閱讀也包含看戲劇表演,舞台劇、音樂劇、偶像劇、微電影,甚至廣告等有台詞劇情之非純文字藝文表演。這樣看來,在教育普及與科技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閱讀在人生中可說是佔有一定的比重。另一角度來看,當閱讀定義範圍變大之後,閱讀純文字小說的時間相對減少,加上現今生活步調快速,輕薄短小的文章讓人比較好接近,也容易吸引注意,相較於那些需要花很多時間閱讀的短或長篇小說,人們欲接近的動機較少,而閱讀量變少。畢竟多數上班族放假時間會安排親友家人聚會,或是做些讓腦袋放空休息的活動等,能夠耐性子做靜態活動的人們比較少,甚至有些人會覺得能有一段自己獨處的時間,著實奢侈。

 

如果在忙碌的生活裡閱讀被當成填補空閑的第一選擇,長期累積下來,是個可觀的時間。早餐晨讀、如廁打發、通勤、等人、睡前等零碎時間,都可以拿來搭配閱讀,也是累積閱讀經驗的好時機。幾十分鐘的時間,拿來瀏覽新聞、吸收科技新知、讀詩、看短篇散文或故事,看一篇影評等快速地吸收知識,跟上世界;而週末特意安排長時間閱讀,適合長篇敘事,融入連貫劇情脈絡、邏輯、思考,甚至辯論公眾議題、生活價值觀等,皆有好處。閱讀長短篇實則不宜偏廢,交互服用已達知識吸收,與腦力鍛鍊之果效。

 

如何讓閱讀成為「打發時間」的第一選項呢?在臺灣教育體系下長大的孩子們,多數閱讀動機為目的導向,當驅動閱讀的動機(讀越多書爭取高分上好學校)消失,閱讀之於孩童與青少年便成為可棄之活動。此價值觀帶至成年,閱讀變成實用技能,閱讀為了賺錢、升官、訊息交換等生存之壓力,人們便不會自發將閱讀當成閒暇樂趣或是內在養成之需要。倘若,當閱讀是種習慣,不像吃飯、睡覺、呼吸氧氣那般維持生活必需之行為,卻像是運動、美容、健身之類的保健概念:不做其實不影響生活,做了短期內不會有顯著效果,而在養成長期習慣之後,對人有潛移默化影響的這種習慣。那麼養成此習慣的動機會是什麼呢?個人需要?集體意識?興趣娛樂?時尚潮流?我們要如何能夠培養自己擁有這種閱讀習慣呢?